自2022年首届腾冲科学家论坛启动以来,腾冲市以论坛为纽带,让科技之光浸润田间地头,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在品种创新、产业升级、模式革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2025年,全市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4亿元,较2021年增长13.68%,科技兴农的丰硕成果正惠及千家万户。

人才引育强根基,科技赋能谱新篇
外引智脑强支撑,内育本土壮筋骨。腾冲立足资源禀赋,用暖心举措搭建人才桥梁,让农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变为“携手前行”。
腾冲市搭建“院士专家+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平台,构建“顾问—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示范点”的技术推广体系,让专家智慧直达田间。论坛举办以来,65名农业领域高端人才入库扎根,9个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落地生根,3位农业领域专家获评腾冲“荣誉市民”。
在杨生超教授团队、郝冰教授团队的悉心指导下,腾冲“翡翠天麻”从实验室走向山林,种植面积从2022年的400亩扩至2025年的14500余亩,预计产值2.8亿元,带动43.5万人次务工增收3480万元。
高黎贡山生态茶业迎来倪德江、李成云专家工作站,科研力量让古茶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添足底气。
本土人才的成长,让农业发展更有温度。腾冲积极吸引返乡新农人创业,打造“科技试验田+人才孵化器”,让年轻人在故土实现价值,带动村民一同投身智慧农业。针对技能短板,开展无人机操作、智能种植等培训,手把手教会农户新技术,让本土人才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政企协同聚合力,产业升级绘华章
腾冲依托科学家论坛资源,编织起“政企社农”联动发展的温情网络,让产业升级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光筑农业蓝莓项目扎根曲石镇、中和镇,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让传统农事变得“聪明”起来,5700亩蓝莓园里,243.5万株蓝莓茁壮成长,2025年预计产值3.97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00万元,让5800万元收益流入群众口袋。“党组织+合作社+企业”的联动模式,既保障了企业发展,又让村民共享红利,绘就出“企兴民富”的美好画卷。
传统产业的转型,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腾越街道下勐连村的草果智能化生产线,每天能处理15吨鲜草果,“党支部+合作社+带头人+农户”的模式,让加工收益增长近50%,小小的草果变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蒲川乡的现代化绿茶生产线、新华乡的坚果加工厂,让茶叶、坚果从“粗放加工”走向“精细增值”,不仅消化了本地农产品,更带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让乡村发展更有后劲。

数据驱动提品质,智慧兴农促增收
大数据牵手农业,让生产更精准,让品质更安心。腾冲搭建特色产业大数据平台,用科技力量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也守护着农户的增收希望。
茶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让每一片茶叶都有“身份证”。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业的1000亩数字茶园里,180余个监控摄像头、2个气象检测仪实时守护,“茶脸识别”技术为10万余饼茶叶赋予唯一标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既保障了消费者权益,更带动3万余户茶农增收,让千年茶韵焕发智慧光彩。
肉牛产业的智能化发展,让养殖更科学,致富更踏实。恒益东山农业的“智慧牧场”里,数字技术与养殖全链条深度融合,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亿元,“云岭牛”产业产值达20亿元,带动1.15万养殖户增收,实现企业发展与群众致富的双赢。

模式创新破难题,农耕增效添幸福
针对山区作业难、地块零散的痛点,腾冲用创新模式解难题,让智能装备走进田间,让农户劳作更轻松、更高效。
在界头镇,23台植保无人机穿梭山间,单日单台作业面积可达300亩,是人工效率的60倍,不仅突破了地形限制,更避免了漏喷、重喷,让病虫害防治省时省力又省心。
滇滩镇胜利村的智慧播种机,每小时能完成1000盘育苗,无人插秧机单日作业50亩,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变成了“轻点按钮忙田间”的轻松场景,既提升了效率,更让农户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幸福感。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用好科学家论坛这个平台,让科技更贴心地服务农业、惠及农民,让高原特色农业长得更好、走得更远,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腾冲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对农业发展的期许与温情。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濮兴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