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腾冲市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成果、服务乡村振兴”这一核心使命,以“强水源、建工程、优管理、保安全”为行动指南,精准发力,全力破解农村供水长期存在的“水源不稳定、保障不均衡、管护不到位”三大难题,推动农村供水实现了从“勉强解渴”到“全面提质”、从“临时应急”到“长效保障”的飞跃式发展。
截至2025年9月,全市累计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133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59%,57万农村群众彻底告别靠天取水、担水受累、水质难安的困境。清澈放心的自来水,成为点亮乡村幸福生活、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的“幸福源泉”。

抓实水源工程建设,筑牢“源头水”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腾冲市的部分地区同样面临着水源枯竭的严峻挑战,随着用水量逐年攀升,缺水的困境严重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
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2021年以来,腾冲市水务局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秉持“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并举”的科学理念,累计投入21.17亿元集中实施地盘关、小地方、放马场、马鹿塘、向阳等5座水库建设,完成花梨沟水库建设任务,同步完成1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这些工程的建成投用,为腾冲市的水资源储备带来了质的飞跃。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水库68座(含19座电站水库),总库容达8.83亿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能力提升至4.07亿立方米;建成中型灌区7处,灌溉面积覆盖67.88万亩,解决了50万群众“旱季缺水、雨季浑水”用水难题,从源头筑牢了农村供水的“生命线”。
在水源地保护方面,编制完成《腾冲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全面完成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及所有乡镇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坐标勘界工作,并建立电子版管理查询系统,实现水源地“一源一档”管理。
与此同时,定期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不断强化日常监管与保护力度,对破坏水源地环境的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坚决予以严厉打击,从源头守护群众“大水缸”安全,确保群众喝的每一滴水都是优质水、放心水。

推进规模化供水,提升“保障水”
“十四五”以来,早期建设的部分人饮工程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供水保障水平提升的难题。
针对水量不足、水压不达标、群众用水不便,以及饮水安全反复、保障率低等问题,腾冲市水务局大力推进“标准化水厂向农村延伸”的供水模式,为农村供水保障开辟了新路径。按照“统一规划、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全力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掀起了一场农村供水的变革浪潮。
自2021年起,固东水厂、蒲川水厂、芒棒水厂、五合水厂等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滇滩水厂顺利建成并投入供水,猴桥水厂也完成了升级改造,供水能力和水质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依托腾冲县城自来水厂的优质资源,大力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周边村寨延伸,西源西山坝片、腾越洞山朝阳片、和顺大寨子,腾越东升、尚家寨片,荷花朗蒲、民团村农庄,北海双海、柴营、海口等片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相继实施,让10000余户农村群众实现“同城同质同价”供水,享受到了优质、稳定的供水服务。
2025年4月,五合集镇供水划归腾冲市城乡供水公司统一运营,并成立五合分公司、配备专业人员,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供水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统一的运营管理标准和专业的技术支持,有效提升了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了供水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补齐山区供水短板,畅通“民生水”
在腾冲市的山区,农村人饮工程的短板问题犹如一道道沟壑,横亘在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腾冲市部分山区农村人饮工程多从山箐直接取水,雨季水质浑浊、微生物超标问题突出,部分村组甚至未实施过人饮工程,且现有管网老化严重,群众用水方便程度较低。
针对这些短板问题,腾冲市水务局聚焦山区群众饮水需求,创新建立“多元筹资、多方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一点、部门整合一点、乡村筹集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四个一点”筹资机制,汇聚起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工程建设合力。
2022年,在全市6个沿边村实施了39件农村供水保障项目,有效提升了滇滩、明光、猴桥等3个乡镇6个沿边村供水保障水平,让1.73万沿边群众从中受益,喝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五年来,腾冲市整合衔接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移民后扶资金及各级水利资金18批共计4375万元,实施了230件人饮工程改造提升项目。
通过优化取水工艺、更换优质水源、安装专业水处理设备等措施,全市10余万山区群众用上“达标水”,农村自来水合格率从62.67%提升至85.44%。

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护航“幸福水”
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中,“建得成”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要“管得好、长受益”,让供水工程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效益。
为此,腾冲市水务局始终将工程运行管护作为农村供水保障的关键环节,全面落实“运行管理机构、管理办法、管理经费”三项制度,为供水工程的长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腾冲市先后出台《腾冲市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试行)》《腾冲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统建统管工程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了工程管护的主体、责任、流程和标准,让每一项管护工作都有章可循。
此外,建立农村饮水工程“三个责任人”制度,明确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压实的责任体系。每年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对“三个责任人”进行更新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
腾冲市还通过节水宣传、优化水费收缴方案等抓实水费收缴工作,采取“以水养水”模式,实现了农村人饮工程从“无人管、没钱修”到“有人管、有钱修、长受益”的根本性转变。
目前,全市农村饮水工程水费收缴率长期稳定在96%以上,这些收缴上来的水费被专项用于工程的日常维护、设备更新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为工程的长效运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
回首“十四五”,腾冲市农村供水事业成就令人瞩目,水源工程的稳固建设、规模化供水的大力推进、山区供水短板的有效补齐以及长效管护机制的全面健全,这一系列坚实的举措,犹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农村供水的崭新篇章。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清澈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更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强大助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尹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