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施甸县甸阳镇五福村勐威村民小组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菌棚里暖意融融。智能化生产线上,输送带源源不断地送着菌棒;一旁烤房内,3名妇女正在分拣、烘烤鸡油菌,这些烘干后的菌子将打包发往上海、昆明等地,一派繁忙景象。
“3月份生产线投用后就没有停过,年加工菌棒25万袋,除了满足基地需求外,还销往周边乡镇。”云南云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广彪介绍,企业常年种植平菇、羊肚菌、鸡油菌、灵芝等菌类。
这一红火场景,得益于2024年7月启动的五福村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项目。在110万元沪滇协作资金支持下,五福村引进企业,建成菌种实验室、菌棒流水生产线及标准化菌棚,构建起“党总支领办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产业升级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了家,现在基地务工每天挣100元,这‘家门口’的饭碗,端得踏实!”村民刘绍花满脸笑容,她不仅通过务工增收,流转的土地每年每亩还能稳拿1000元租金,“旱涝保收,比自己种地踏实多了”。
土地流转不仅让农户受益,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通过整合分散土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7万元,可用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五福村党总支书记李桂贤算了一笔账,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也为招引龙头企业筑牢了基础。
为了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村集体与企业约定优先聘用本地劳动力。“基地年需2700个工,优先雇佣本村村民,每年能为村民带来超17万元务工收入。”吴广彪说,企业还推行订单式合作种植,为农户提供优质菌棒、无偿技术指导和保底回收服务,破解“不会种、怕风险、卖难”难题,激发农户种植热情。
李桂贤表示,沪滇协作的“输血”与产业模式的“造血”相结合,让五福村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富民强村的“新引擎”,既让土地生金,更让村民端稳了“家门口的饭碗”。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李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