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腾冲市腾越街道朝阳村的青石板路上。路旁,绿树与白墙相映成趣;空气中,一股浓郁的米香夹杂着欢声笑语,扑面而来。
朝阳,这个紧邻腾冲城区的村庄,正用它焕然一新的面貌、蓬勃发展的产业和日益浓厚的人气,讲述着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党员带头干,家门口也能成‘小花园’!”
“你快来看看,咱这巷子干净不?”刚走进村子,坐在新建的“口袋公园”长椅上的刘大妈就热情地招呼记者,“以前可不行啊!巷子里乱堆乱放,赶上下雨天,一脚泥泞。”
刘大妈的话,道出了朝阳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秘诀”。在朝阳村“两委”的带动下,当地群众彻底跳出了“干部干、群众看”的老模式,搭建起“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框架。

“我们在微信群发整治前后的对比图,激起了大家开展环境治理的‘攀比心’;线下开‘火塘会’‘院坝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朝阳村党总支书记陈小平说,“今年以来,我们就开展了40多次大扫除,清理了十几吨杂物,还投入30万元搞绿化、建‘口袋公园’。”
自村规民约实行以来,“最美庭院”“文明家庭”等光荣牌贴满了朝阳村民家门,环境维护成了大家的自觉,村子也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

“加入合作社,收入翻着跟头往上涨!”
走进“胡韦刘”饵丝合作社的加工车间,机器轰鸣,米香四溢。“没参加合作社前,自家作坊一天顶多做200多公斤,还担心卖不完。现在加入合作社,统一标准、统一销售,我家今年收入比去年多了3倍。”社员胡东艳大姐边介绍情况,边手脚麻利地将雪白、滑嫩的饵丝进行分装、打包。

除了推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渠道销售”,朝阳村还敏锐地搭上了“数字快车”,利用直播向全国推介朝阳饵丝品牌。“如今合作社已吸纳83户社员,带动相关产业就业6000多人,年增收840万元。饵丝年产量超过2万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孩子们来了,老手艺有了新传人!”
“抄纸这一步最关键的在手上,用力一定要均匀。”在腾宣研学馆,传统手艺人师傅正手把手教小学生做宣纸。“从今年8月份开业以来,我们共接待了10多批研学团队,最多的时候一天有400多个孩子来体验。”研学馆负责人左明建介绍,“下一步,我们还将增加传习拓印项目,丰富研学体验。”

不仅如此,街道还指导朝阳村将公路沿线的万华馆、宣纸研学馆、豆腐研学馆、饵丝文创馆、大董街、汽车博物馆等资源串点成链,形成一条集“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田园风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路线,辐射带动整个洞山片区相关产业,推动地域文旅融合发展。
走在今日的朝阳村,巷陌整洁,产业红火,游客络绎不绝。朝阳村正以组织为笔,以民心为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了一幅民富、村美、业兴的崭新画卷。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杨焱淼 宗文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