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政务服务 >> 正文
掌心传承 草木成醋:百草“土留麸醋”的时光密码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2日 15:08:33  来源: 云南网

  晨光熹微,屋外寒意未散。在保山市隆阳区河图街道河上村社区的杨家作坊里,杨玉钦轻轻揭开醋缸的盖子。刹那间,一缕醇厚而熟悉的酸香扑面而来——那是他守护了二十多年的味道,也是“土留麸醋”穿越时光的呼吸。

  “土留麸醋”的灵魂,藏于群山草木之间。紫苏、藿香叶、薄荷、小米通、香薷、香毛草、茴香……百余味中草药在农历八月采收,其中几味只生长于高海拔特定地域。“取其鲜活,才能保其香。”第四代传人杨玉钦说。

  洗净、晾晒、切段、与面粉拌匀,百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静静发酵。二十天左右,“百草曲”制成,成为醋的发酵引子,也赋予醋体清雅的药香与温厚的回甘。这不仅是一味调味品,更被当地人视为“来自山野的养生密码”。

  百草曲成,真正的淬炼方才开始。采用上好的红米进行熬煮,以陶瓷大缸为窖池,隔绝地气防菌,置于阳光常晒墙面之下。红米熬煮软烂后与百草曲拌匀入窖,温度全凭掌心感知,新一轮的发酵开始了。

  “尝、闻,发酵到何程度都是根据多年经验来的。”发酵好不好全凭口感与经验。

  缸中那股酸香钻入鼻腔时,便要转入下一道工序。发酵好的醋曲挪入另一个缸中,同时加入提前晒好的麦麸,又一轮的微生物“会议”开始。

  “温度得看季节,冬天升温,夏天则要降温。”杨玉钦翻搅着醋曲。一天一夜,微生物们终于商量出结果。过滤、炒糊米提色,再入大锅熬煮浓缩,至此,“土留麸醋”成。

  “制醋,急不来。”

  杨玉钦掀盖观色嗅味,如同与老友对话。从投料到出醋,长逾三月有余,光阴是唯一的秘方。

  杨家的醋缘始于1949年以前,当年杨玉钦的曾祖已年近古稀,为讨生活习得一门制醋手艺,后教得其女,其女不舍手艺沉寂,便又教于‌舞象之年的儿子杨春雪,最终传于杨春雪之子杨玉钦。时代浪潮席卷作坊,其间醋缸封存、又开又封存……四代人,醋曲的呼吸曾因时代而暂停,但技艺未灭,配方以口传心续,从未真正断绝。那缕穿越尘封岁月的酸香,在每一代人手心的温感中复活,最终化作时光窖藏的陈酿。

  快时代里,总有人愿做慢功夫的信徒。杨玉钦一家坚守古法,与时光慢磨,拒添化学制剂,终使“土留麸醋”酸香绵长、久存不腐。

  “‘土留’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我的父亲杨春雪乳名叫‘土留’,这醋也算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所以叫‘土留麸醋’。”杨玉钦介绍道。

  “赚多赚少事小,醋的味道不能变!”这便是杨家制醋古训。容器迭代,百草曲与发酵的根脉始终未移。

  这些黝亮的醋汁,何止是调味?它们是山风与晨露的凝结,是掌温与耐心的刻度,更是乡野匠人写给时间的陈年情书。揭开一坛“土留麸醋”,便是启封一方水土的记忆,酸味入喉的刹那,齿颊留驻的,是大地血脉的延续。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魏茜妹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