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山深处的“心灵守护站”
志愿者在给孩子们上课。腾姣 摄
“以前有心事只能憋着,现在我有两个秘密基地啦。一个是贴着卡通贴纸的蓝色信箱,另一个是能变出‘学习魔法’的云课堂。”腾冲市界头镇桥头联合小学五年级的小蕊(化名)说起学校的“心灵守护站”,眼睛亮晶晶的。
这个藏在边陲小学里的爱心计划,正用专业又暖心的方式抚平着乡村孩子成长中的小烦恼。
“原来害怕黑暗不是胆小鬼。”收到云朵姐姐用漫画讲解的《怕黑生存指南》后,留守儿童小安(化名)把回信折成纸飞机珍藏,这个“树洞”连接着远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从2024年9月起,由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生党支部和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的党员志愿者们组成的回信团队,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回复了156封孩子们的来信,20名研究生党员与50余名本科生党员参与其中。
在这些手写回信中,许多运用了隐喻故事和手绘插画。针对孩子们提出的“我总是考试考不好”“怕黑不敢去上厕所”等烦恼,志愿者们都给出了温暖而富有启发的回应。志愿者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回了一封画满星星的信,并附上一个亲手制作的折叠纸灯笼,鼓励孩子化身“提着星星灯的勇士”,赋予其“穿过黑暗”的勇气。
“老师,小浩(化名)不是‘捣蛋鬼’,他的注意力缺陷评分值得关注。”当发现小浩的注意力缺陷评分异常后,老师们摒弃“捣蛋鬼”的刻板印象,转而建立“三色动态档案”(心理导师+班主任+家长志愿者)进行帮扶。目前,老师们通过使用SDQ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等专业量表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结合日常观察,已持续为600余名学生绘制出了“心灵晴雨表”。
“同学们,请给‘焦虑小怪兽’画个房子。”屏幕里,陕西师范大学志愿者化身“情绪魔法师”,带领孩子们用画笔驯服情绪。这是界头镇桥头联合小学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长期合作,利用高校研究生资源,每两周开展一次线上心理课的场景。志愿者们精心开展“积极的心理暗示”“我的学习魔法”“学会赞美”等主题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适情绪,积极面对成长挑战,为心灵注入阳光与力量。
这不仅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更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深度对话,一次以专业知识温柔灌溉成长希望的生动实践。“心灵守护站”不仅照亮了孩子们探索内心、勇敢成长的道路,更点燃了青年志愿者们服务社会、传递温暖的青春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