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山野里的大部分野花已开始悄然凋零,但夏枯草花依然在肆意绽放,开出与众不同的紫色“迷你”小花,呈现出“花果并存”的奇特景观。近日,当地摄影爱好者正好用相机记录到夏枯草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
夏枯草是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关资料介绍,“夏枯草”之名,最早见于在我国中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中,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因其具有夏季枯萎的独特物候特性而得名。也因夏枯草形态特征、花期特性等独特,在民间不同的地方其别名也不一样,如“麦穗夏枯草”(枯萎时间与麦收季节相近)、“棒槌草”(因穗状花序呈棒槌状)、“铁色草”(枯萎后果穗呈棕红或铁锈色)等。它这些有趣的“别名”,随着时间的沉淀和文化的熏陶,也在各地民间形成了一种共享的生态文化符号。
夏枯草不仅名字的内涵丰富多样,而且还有一种“花果同期并存”的突出特征。有关资料显示,夏枯草的花期集中在4月至6月,果期则从7月延续至10月(花果并存期)。当夏枯草进入果期后,果穗下部先开的花朵已进入结实阶段,但果穗顶端的零星花朵仍在次第开放,形成“花果同期并存”的过渡状态,这种情况被称为“花果重叠现象”,也是唇形科植物独特的生物学适应策略。
夏枯草那精巧独特的花形和果穗,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晶莹剔透,宛若一件天然的水晶花艺术品。镜头定格的这些微景画面,每一帧都美如画。
夏枯草除了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外,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其耐寒耐旱耐贫瘠、生长迅速和适应性强等特点突出,对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及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被称为脆弱生态区域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郁云江 杨荣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