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个假期有点“燃”——我市各地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见闻
亲子游戏。穆建勋 摄
大学生志愿者。李江涛 摄
包饺子。徐静 摄
体育运动。郭金灿 摄
从饺子宴到心理团辅;从手工制作到支教课堂;从亲近自然到球场呐喊……这个暑假,返乡大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成为保山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龙陵:绘就暑期暖心图
“老师,你看我包的饺子像不像小元宝?”7月21日,龙陵县龙新乡黄草坝社区靛地上组活动室内暖意融融。欢声笑语中,8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正带领村里的30多名儿童拣菜、拌馅料、包饺子,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传统美食的乐趣。当第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快乐饺子宴”就热闹开席了。
大学生志愿者石云芳告诉记者,在假期有机会带着孩子体验生活、学做美食,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意义非凡。
据悉,今年暑假期间,龙陵县招募到了6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返乡开展以“青春同行、青心相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全县10个乡镇的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已经全面有序开展,2000多名孩子正在接受服务。孩子们和大学生志愿者们建立了情感,志愿者们也从“哥哥”“姐姐”蜕变成暑期托管得力的小“老师”。
除了开展爱心托管服务外,一些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还走进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企业开展协助办公、参与设计、开展心理团辅等活动。
“举起左手——不对!是右手!”热身游戏“正话反做”里,孩子们手忙脚乱的模样引发阵阵欢笑声,原本有些拘谨的小脸上渐渐漾起轻松的笑意。7月24日,以“情绪调色板”为主题的“心理团辅”活动在绕廊村、荆竹坪村、勐冒村等山乡村寨有序举行。
活动现场,志愿者与小朋友们亲切互动,空白纸盘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心灵的画布。黄色被赋予“妈妈回家时的温暖”,不同深浅的蓝被用来描绘“冲走烦恼的水域”,绿油油的田野则承载着“和伙伴玩耍的放松”……每一种色彩都流淌着稚嫩却真诚的心声,这些小小的“调色板”,成了孩子们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
“情绪就像天气,有时晴有时雨,都很正常。”在情绪管理讨论环节,志愿者鼓励孩子们分享化解消极情绪的小妙招。“我生气时会去跑两圈”“我不开心就画画”“我会跟奶奶说心里话”……孩子们的童言稚语里藏着朴素的智慧。志愿者认真倾听每一个想法,将这些经验归纳为“深呼吸放松”“转移注意力”“勇敢表达”“安全宣泄”等实用方法,引导孩子们明白:“重要的是学会当情绪的主人,用合适的方式调节它,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
在勐糯镇,西南林业大学农村发展协会的志愿者团队用3天时间,在海头村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体验。
地理课堂上,孩子们动手用彩纸裁剪出省份轮廓,将飘落的树叶拼贴成壮丽的山河;在化学小课堂里,学生们亲手制作叶脉书签,观察化学反应的神奇变化;在“吹水墨画”和“扎染”活动中,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感受艺术的自由与随性,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废物改造”活动则引导孩子们发挥创意,将塑料瓶、纸箱等日常废弃物变废为宝。除此,志愿者还坚持每天带领孩子们练习八段锦,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暑假期间,中央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0多所大学的100多名大学生陆续来到龙陵,认真开展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有的开展产业调研、有的深入山乡支教,还有的开展社会性课题探究。大学生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书写出一份“爱与奉献”的青春答卷。(徐静 李江涛)
昌宁:织好暑期关爱网
窗外,温暖的晨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小院里,几棵树影清晰可辨。室内,一群孩子正围坐在“老师”的周围,仔细地观察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小朋友们,现在轮到你们表演了,请小心,不要剪到小手。”在昌宁县田园镇文昌社区的一个活动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剪纸课正在进行。上课的“老师”是暑期返乡的大学生志愿者,听课的是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几分钟后,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孩子们的巧手操作下,神奇地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窗花……像这样的情景,一到假期,茶乡大地的各个角落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7月14日是特别的一天,昌宁县举行了2025年“茶小青”暑期志愿服务月启动仪式,从当天起,返乡大学生们将为全县儿童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在整个暑期送去课业辅导、兴趣拓展与暖心陪伴,他们将用蓬勃的青春力量,编织一张覆盖茶乡每一个角落的“关爱守护网”。
据了解,针对2025年的暑期如何更好的陪伴“茶乡幼苗”,昌宁县特成立了“茶小青”暑期志愿服务队,并招募了522名返乡大学生组成“茶小青”暑期志愿服务队,解决“谁来陪伴”的问题。同时,还专门研究出台了“茶小青”暑期志愿服务月活动方案,对全县暑期开展少年儿童关爱和互助活动作出具体部署,进一步明确宣传、社会工作、民政、团委、工会、妇联、科协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举全县之力抓好志愿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全县青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昌宁县超前谋划,积极整合群团联盟、社会工作等部门的项目资源、力量,统一组织开展昌宁县2025年‘茶小青’暑期志愿服务月相关活动,让他们度过一个不一样的暑假。”昌宁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袁晓军说。
这个暑期,昌宁县“茶小青”志愿服务月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筑梦茶乡,情暖童心”,在7月14日至8月14日期间,522名“茶小青”将暖心陪伴2680名(其中留守儿童困境儿童363名)茶乡“幼苗”全力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活动内容涵盖思政教育、学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灵陪伴、安全教育等方面。“在思政教育中,将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从认识家乡开始,讲好家乡故事,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激发对家乡乡土文化的兴趣,在儿童心中种下爱党、爱国、爱家的种子。”昌宁县委社会工作部干部胡家琴说。
截至目前,除“茶小青”志愿服务外,昌宁县已开展“希望港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24次,为超过3200余人次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暖心关爱。同时,广大青年志愿者还开展了“七彩假期”、春运“暖冬行动”、反诈宣传、昌宁邀您来采茶等志愿服务工作,青春之花开满了茶乡大地。
昌宁县“茶小青”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开端,始于当下,但不止于今夏。未来,昌宁县将争取把“茶小青”志愿服务活动转变为每年常态化开展的“规定动作”,全力答好“一小”关爱这道必答题。(穆建勋 罗宁姣)
腾冲:志愿服务有温度
这个暑假,腾冲的孩子们开启了假期新玩法:728名返乡大学生组成“超级孩子王联盟”,为4131名孩子打造别样的暑期生活。课业辅导寓教于乐,闯关游戏点燃学习热情、安全教育增加互动体验……为期一周的“情倾故乡·点亮未来”——保山市第三届在校大学生假期志愿服务周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快乐成长,也让大学生志愿者收获满满。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前期调研,精准对接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引导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腾越街道、荷花镇开设“幸福学堂”“童心课堂”,提供分层课业辅导与托管;蒲川乡茅草地村将数学知识融入“稻田分稻谷”“果树结果数”等生活场景;新华乡梅子坪村推行“移动式送教上门”,突破地理限制……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专注力。
“每天迎着晨光走进教室,总能撞见孩子们趴在窗边张望的身影,‘哥哥来了’的声音像串风铃,打破了乡土清晨的宁静。”大学生志愿者麻兴发骄傲地说。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化身“引路人”“同行者”,用自身知识、视野和新颖形式带领孩子们共同探索书本之外的世界。中和镇新岐村大学生志愿者采用PPT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让预防性侵知识宣传更直观易懂;猴桥镇箐口村通过游戏和手工,帮助留守儿童学习识别情绪、释放压力;界头镇沙坝地村整合高校资源,开设书法启蒙、科学实验等兴趣课程。
课余时间,大学生们以交心畅谈的方式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的知心哥哥姐姐;教室里,他们耐心地教孩子们把一块普通的石头变身为充满童趣的“艺术品”,把一片从山里摘来的树叶做成可爱的小书签……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暖心付出,真正让孩子们的假期“燃”了起来。(王芙蓉)
施甸:返乡者成“筑梦师”
“你画的是村后的竹林吧?要是能给画配段文字,肯定能当‘班级小作家’。”小蕊眼睛亮了,咬着铅笔写出“竹林里有鸟叫,有露珠,还有我和赵姐姐。”那天的算术题,她主动多做了两页。在施甸县由旺镇王家寨村的志愿服务课堂上,第一天补习作业的小蕊捏着数学本的手直抖,算术题错了三道也不敢抬头。志愿者赵立芳没急着讲题,先翻出她书包里的蜡笔画,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带着开展学习,激发了这些小学生的活力。
在开展志愿服务中,由旺镇王家寨村驻村工作队员和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共同建立了“王家寨村暑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群”,在群内发布上课时间、上课内容等信息,组织动员大学生志愿者开设假期课堂。同时,针对家长最关心的孩子安全问题,志愿者用课堂互动和现场示范等方式教授孩子防溺水和道路安全相关知识,提升孩子安全意识。
“我们的家原来在这里。”在木老元乡龙潭村,跨越2400公里来到施甸大山深处的南京师范大学“志愿小队”的大学生,带着孩子在电子地图上找自己向往的地方;在摆榔乡尖山村志愿服务课堂上,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用一堂科普课,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未知的种子。
据悉,施甸县的500多名返乡大学生在假期中走进社区,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走进大学后的社会体验感悟,把活动室当教室、把田野当课堂,带着3000多名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筑梦未来,不断激发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郭金灿 王晓静 代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