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整合艺术、科技、心理等多学科资源,组建多支团队赴保山市施甸县,以“艺术送教”“AI体验”“心理护航”等创新形式开展教育帮扶,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艺术送教下乡,美育扎根乡土
7月6日至12日,该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余敏副教授带领团队到施甸县由旺镇中心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系统化音乐课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深化校地美育合作。
送教团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课程设计,围绕声乐基础、合唱排练、音乐赏析三大模块,开展14场教学活动。刘军老师通过趣味练声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摆脱“喊唱”习惯;杜群老师带领学生赏析中外经典钢琴曲,拓宽音乐视野;刘月潭老师以互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推动音乐学习延伸。
教学中,《水墨施甸》《善洲爷爷》等本土曲目融入合唱排练,引导学生从“技术演唱”迈向“情感共鸣”。经系统训练,学生在气息控制、音准节奏、声部协作等方面进步显著,更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课后主动学唱乐谱的热情高涨。
为延续成效,推动乡村音乐教育持续发展,该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和施甸县由旺镇中心小学计划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将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开设月度直播课,设立“音乐作品云展厅”,并定期组织校际教研沙龙,推动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
“AI+心理”双轮驱动,护航青春成长
7月15日至23日,该校夏心续梦支教团连续第四年奔赴施甸县第二完全中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育云队在施甸二中开展“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系列活动,聚焦心理健康与人工智能教育,为高三学子减压赋能。
活动中,夏心续梦团队在施甸二中启动“AI向未来”体验营。支教队员借助高清图解、沉浸短片与鲜活案例,系统阐释人工智能概念、产业场景与操作逻辑,并示范如何运用提示词精准驱动大模型完成创意写作、图像生成等任务,随后组织现场竞速赛,让学生在真实调用中感受AI生产力,激发数字时代的新质学习力。
活动以“理论—实践—竞技”三阶递进,队员先拆解提示词逻辑,学生随即上手生成文本与图像,现场调试迭代,熟悉AI运用方法。比赛命题“奋斗者的勋章”令AI作诗,“青春的调色盘”命其作画;诗意与色块同屏交锋,不断迭代,文字的温度与像素的张力相互印证,既让奋斗精神可视可感,也让青春的万千色彩拥有了可朗读、可分享的全新载体。
为纾解备考压力,7月19日火把节当晚,师生共办“青春焰聚·二中燃夜”篝火晚会,通过歌舞、电影片段表演释放情绪,围火打跳增进情谊。7月20日,第二届心理健康文化节设10个特色摊位,“觉察·OH卡”“灵感·拼贴诗”助学生外化情绪,“价值观保卫战”“绘制未来”锚定生涯方向,助学贷款、公费师范生等政策解读则打通信息堵点,护航学子梦想。
“觉察·OH卡”“灵感·拼贴诗”等活动引导学生把朦胧情绪外化为可见符号,在自我对话中探微内心;“价值观保卫战”“绘制未来”借助角色博弈与愿景画布,将抽象生涯转译为可触图景,锚定职业坐标。针对学生经济顾虑与志愿盲区,现场专设助学贷款、优师计划、公费师范生等政策解读摊位,以案例、数据与互动问答打通信息堵点,护航每一个“不敢想”的梦想。
活动后期,团队深入学生家庭家访,精准掌握学情,为优化支教方案、提供个性化指导奠定基础。
此次教育帮扶活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既发挥多学科专业优势,又实现与乡村教育需求的精准对接。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支教+”新模式,深化校地合作,以青春力量助力西部教育振兴,为乡村培养兼具素养与认同的新时代学子。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钟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