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要闻 >> 正文
荷田生“金”农旅融合——施甸县万亩荷塘助农走上增收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6日 15:23:00  来源: 保山日报

原标题:荷田生“金” 农旅融合——施甸县万亩荷塘助农走上增收致富路​

由旺镇村民孙祖山在挖莲藕。杨林元 摄

夏日的施甸县,从北端的由旺镇至南片的姚关镇,万亩荷塘如绿绸般铺展开来。通过技术改良和实施种养结合模式的传统莲藕实现了“一根莲藕四季售”,并催生出“泥中挖藕、水中捞虾、农舍尝鲜”的农旅融合新业态。

四季挖藕不打烊

“施甸的藕田就像不打烊的‘蔬菜铺’,四季有藕挖,天天有藕卖。”施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魏永田看着丰收图景,倍感欣慰。这份“不打烊”的底气,源于2019年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该县整合坝区由旺、甸阳、仁和、姚关四镇万亩低洼积水田,构建起了“大户承包种莲藕、早中晚熟接力种、错峰技术来护航”种植体系。精准调控种植周期后,形成了5月至6月3000余亩早熟莲赶鲜上市、7月至12月5000余亩中熟莲稳定供应、次年新春至暮春2000余亩晚熟莲接续上市格局,实现了月月有鲜藕,季季不断档。

甸阳镇大竹篷村的段自喜便是受益者之一。他家的早熟莲藕采用“边挖边种”错峰技术。“我家种了50亩莲藕,每年纯收入超18万元。”拿着刚挖出的鲜藕,段自喜侃侃而谈。

规模化种植后,让现代农业技术有了施展的空间。目前,全县70%的藕农经营荷田达20亩以上,且广泛应用了无人机施肥,既省时又省成本。

与此同时,规模化种植还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离土不离乡”的就业路。“一年能在荷田挖10个月藕,大概有六七万元收入,还能守着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读书,我很幸福。”由旺镇坡脚村村民孙祖山高兴地说。据了解,全县已有400多位村民像孙祖山一样,在家门口的荷田上端起了“金饭碗”。

塘里“捞”出好日子

“我家承包了100多亩荷塘,到处都是宝。”姚关镇山邑村村民杨建聪几年前还在外漂泊,如今返乡与合作社流转了荷塘,发展起了“春捞虾、夏采莲、冬卖鱼”立体种养,年收入达六七十万元。

山邑村70%的农田是低洼积水田,过去由于“种地难”,村民被迫走上外出务工之路。近几年来,姚关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村民尝试着在藕田套养小龙虾、鱼,荷塘多重效益不断释放。如今,清晨捕获的小龙虾被及时发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同时也销往邻近的芒市、瑞丽夜市。

据了解,仅山邑村1500亩荷塘,2024年小龙虾产量达400吨,实现增收超1000万元,当地群众在荷塘中捞出了好日子。

“味蕾游”催生乡村热

每年7月至9月,姚关镇野鸭湖千亩荷池盛景如画,尤其“荷花宴”“龙虾宴”“小鱼宴”吸引诸多游客慕名而来。

“荷叶鸡得裹3层鲜叶,今天要接待60多桌。”清晨7点,“山邑人家”食馆老板蒋菲一边忙着清洗刚从荷田里采回的食材,一边不厌其烦地叮嘱后厨。“荷花宴清爽,小龙虾鲜香,配着荷田美景,真惬意。”游客杨建竹点赞。

“荷经济”带动了乡村旅游,山邑村村民李明就是受益者之一。她返乡在野鸭湖畔摆摊,用荷塘食材做特色小吃。“去年的荷花节我挣了十六七万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看着纷至沓来的游客,李明笑得合不拢嘴。据悉,山邑村目前已有农家乐30余家、民宿13家。每年到野鸭湖的游客超20万人次,荷塘旅游年增收超3000万元。

从甸阳镇的早熟莲藕,到由旺镇的中晚熟藕池,再到姚关镇“虾藕共舞”的立体荷塘,施甸万亩荷田串联起了一条特色产业带。(杨继泽 杨林元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