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节庆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旅游节庆 >> 正文
龙陵:科技新芽“长”进田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6日 10:00:31  来源: 云南网

  六月的高黎贡山脚下,龙川江潺潺流淌,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的万亩梯田翻涌着层层绿浪。在这片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土地上,从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现场,到试验田里的新品种水稻移栽,科技的“种子”正注入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龙江乡勐柳村稻田里,农机手王金云正在熟练地操控着插秧机。“过去插秧要全家上阵,一人一天只能栽半亩多点,还不包括拔秧苗、运秧苗,现在机器一响,一天就能种完20来亩!”他手中的插秧机,正将一株株带有独立钵体的秧苗精准植入田里。

  保山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段才德蹲在田边,捧起一盘育秧盘介绍:“这种大钵体毯状苗技术,根系完整、分蘖力强,机械插秧能有效解决‘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产量还能提升!”他算了一笔账:以勐柳村稻田为例,从育秧到移栽,每亩需要20盘育秧盘,加上机械化插秧成本在360元左右,每亩可为农户节约200多元,真正实现降本增效。正如村民杨建发所说:“以前插秧累得直不起腰,现在机器种得又快又好,腾出时间的时间、节约的钱就可以去做别的副业了!”

  据悉,“云南高原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插秧及全程机械化技术”通过“大钵体秧苗培育+毯状苗机械化移栽+全程智能管控”的全链条创新,破解了高原水稻种植中“秧苗返青期长”“机械化移栽伤苗率高”“产量稳定性不足”等核心难题。保山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徐子涛说:“今年龙陵县龙江乡勐柳村作为全市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的一个试点之一,将填补该县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领域的空白。秧苗培育20天到30天,长到12公分左右就可以移栽,移栽时控制株距14公分、行距30公分效果最佳,这种中小秧分蘖能力强,发丛好,产量也就高。”

  从“人力耕作”到“智慧农业”的跨越,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也是乡村振兴动能转换的缩影。同样,以试验田为依托,推广种植新品种也为农业增收“添彩”。

  在龙江乡赧等村的试验田里,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整齐排列,它们是农业科技人员准备移栽的“试验品种”。据龙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陈春芝介绍,“今年在龙江乡试验田里种植了云籼680、云加籼2号等40多个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是我们与省、市农科院和有关单位合作,旨在通过研究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和品质,筛选出适应栽培、优质高产的品种,以保障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每一声机械轰鸣都奏响着未来,每一株秧苗都承载着希望,每一片稻田都正在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云南网记者 张顺鋆 通讯员 赵丽娜 陈宇涵 王尚良 杨德荣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