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满坡:火塘夜话变“政策课堂” 惠民实事绘幸福实景
村民们围坐在火塘边话发展。
每当夜幕低垂,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老满坡村村民家里的火塘夜话便成了最热闹的“政策课堂”。火塘边,铁壶咕嘟作响,三弦琴拨动着欢快的旋律,火光映照着身着百褶裙的彝族阿妈和头戴蓝布帽的傈僳族汉子,而比火光更炽热的,是乡亲们讨论政策的热情——“住院报销手机就能办”“坡改梯以后,耕地也好管理了”“咖啡价格今年涨了10多元呢”……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笑声与掌声共鸣,党的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村里的每一寸土地。
医保防贫双保险,党的温暖照边关
监测户高翠琴算了一笔细账:“全家五口人,每人医保缴费减少180元,一年能省下900元。”这笔钱对收入有限的村民而言,既能补贴日常开销,又能缓解医疗支出压力。在木城乡,普通村民每人每年少缴70元,村民尹正清坦言:“以前总觉得医保缴费是笔不小的负担,现在政策实惠看得见,我们全家参保特别积极。”在各部门主动上门宣传政策带动下,老满坡村医保参保率连续保持在99.5%以上,全村参保率位列前茅,真正实现惠民政策到实处、群众健康有保障。
仅需10元的防贫保险虽是小投入,却能发挥杠杆效应——村民蔡国发在火塘会上讲述真实经历:“哥哥家之前房子因火灾损毁,5万元防贫险赔付金让我们重建新房有了底气。”村监委主任当场展示手机理赔短信,围观群众纷纷扫码参保。目前全村脱贫户和监测户参保率达100%,构建起“政策兜底+保险补偿”的双重保险机制,实现防返贫监测与保险理赔无缝衔接。
教育帮扶保驾护航,边疆学子向阳而生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持续升级筑牢教育公平底线,本科专科生最高每年可享2万元、研究生每年可享2.5万元的全额学费覆盖,22年超长还款周期叠加今年新增的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形成“贷款提额—周期延长—利息减免”的三重保障模式。
彝族姑娘自少蒙作为老满坡村屈指可数的研究生,她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让我从边疆山村走进大学课堂,现在每年的贷款额度更让乡亲们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如今“决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在老满坡村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福祉,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也在边境一线生根发芽。
老满坡村建立了“学业帮扶+心理关爱”双轨防辍学体系,通过精准施策筑牢成长防线。针对留守儿童假期无人辅导的痛点,组织17名返乡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3期,通过每日3小时课业辅导与民族剪纸、植物图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来夯实学业根基,累计惠及165人次。
土地生金铺富路,产业奖补促增收
老满坡村通过坡改梯工程将800余亩贫瘠山坡改造成规整梯田,土地利用率提升50%。创新推行“烤烟+粮食轮作”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烤烟种植面积扩至623亩,香料烟扩至56亩。配套修建烤房来满足烟农需求,每亩烟叶产值3000余元,产业链延伸至村口的初加工厂,形成“改地—种烟—修路—增收”闭环。
傈僳族阿姐张玉花晒出短信:“社保卡到账6000元,在村里搞产业有奔头。”这条短信,映照着党的政策在怒江峡谷结出的硕果。村党总支书记郭玉琴在火塘会上翻开记事本:“今年全村产业奖补共计12户40余万元,这政策就是给我们庄稼人指了条明路,只要肯下力,养牛能致富,种地能脱贫。”如今“政策明白卡”宣传工作已覆盖全村,火塘夜话时,连80岁的傈僳族老阿妈都能说清“产业奖补三要素”。
老满坡村火塘边的故事,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注脚。在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边疆热土上,正书写着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温暖答卷——政策温度、发展速度与民生热度,在火塘跃动的火光中,熔铸成边疆儿女的幸福模样。(胡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