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保护成效拉满!超300只黑颈长尾雉定居云南这个保护区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05日 11:14:14  来源: 云南网

  

  今年以来,昌宁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多次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长尾雉,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豹猫、亚洲黑熊、环颈山鹧鸪的活动影像,生动展现了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保护区的阿干山和利东山片区,红外相机分别捕捉到壮年黑颈长尾雉攀爬陡坡、雄性黑颈长尾雉优雅觅食的画面。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极为稀少,在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南部。自2021年保护区首次监测到该物种以来,已连续四年记录到成年、幼年等不同个体活动。

  据专家分析,目前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种群接近20个,数量超300只,形成了稳定的区域性种群。昌宁县江边国有林场副场长鲁健城介绍,3至7月黑颈长尾雉繁殖期内,雌鸟独自承担孵化任务,因此本次监测仅拍摄到雄性个体活动,印证了保护区内该物种繁殖周期的规律性。

  除黑颈长尾雉外,保护区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群体白鹇的监测数据同样令人振奋。在保护区的利东山片区和阿干山的红外相机多次记录到白鹇集体觅食场景,最多时8只个体同框,涵盖2只雄鸟与6只雌鸟。今年累计收集到400多段、超2小时的活动影像,显示其活动频次与种群数量较往年显著增长。监测画面还精准捕捉到白鹇振翅求偶、激烈打斗、低头饮水、细心梳理羽毛等行为细节。

  据介绍,白鹇喜好群居,通常由一只强壮的雄鸟和若干成年雌鸟组成生活群体,群体内部等级关系严格。“这些珍贵影像为我们深入分析研究白鹇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性提供了有力支撑,能够帮助我们制定和完善保护区白鹇保护方案和措施,从而为白鹇打造更优质的栖息环境。”鲁健城说。

  此外,红外相机还记录到豹猫、亚洲黑熊、环颈山鹧鸪、黄喉貂等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活动踪迹,进一步凸显了昌宁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生态价值。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周应彪 杨晓华 李静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