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未至,粽香先浓。在保山市龙陵县勐糯镇新寨村,傣族群众正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特色粽子,将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祈愿以及浓浓的乡愁,包进一枚枚独具风味的粽子里。
对于傣家人而言,包粽子是一场延续整年的“仪式”。头年十月稻谷收割时,村民们就会精心挑选稻秆,经过晾晒保存,专门用于端午包粽。“我们傣家的粽子,吃的是对食物的尊重,是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食材都是我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勐糯镇新寨村村民杨家娟说。
晨光微露,傣族姑娘们穿梭在绿意盎然的粽叶林,采摘最新鲜的粽叶。洗净粽叶后,她们把珍藏的稻秆焚烧成灰,细细研磨、反复筛选,让草木精华融入糯米之中。倒入提前浸泡的糯米,撒上盐巴搅拌均匀,上锅蒸熟后,再加入草果粉、热猪油和热水,搅拌出香气四溢的灰糯米。与此同时,自家腌制的火腿被切成条状,在锅中翻炒出诱人的焦香。翠绿的粽叶裹着灰糯米与火腿,用稻秆细细扎紧,一枚枚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傣家粽子初具雏形。上锅蒸煮1小时,使粽叶的清香与食材的鲜香充分融入其中,一锅香气扑鼻的傣族灰粽便可出锅。“吃一口阿妈包的粽子,童年的记忆就都回来了。”新寨村村民杨家娟感慨道。
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粽子,傣家灰粽采用古法草木灰染色,这不仅赋予粽子独特的灰黑色泽,更蕴含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据了解,草木灰具有消炎解毒、消食解腻等功效。
制作、品尝灰粽对于傣家人来说,还寓意着对丰收的期盼。“我们的粽子用稻草和糯米做,一年一度端午节到了,我们包了粽子吃了,马上就要插秧了,就指望今年的风调雨顺、大丰收。”新寨村村民杨文金高兴地说。
龙陵傣族人坚守着最传统的制粽工艺,这一枚枚粽子,包裹的是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一口粽子才下舌尖,又上心间,是永远抹不去的乡愁记忆,承载着傣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记者手记
在新寨村采访时,最触动人心的不是灰粽的独特口感,而是傣家人对“慢工艺”的执着。在快节奏的当下,他们用一整年的等待、多道手工工序,守护着一枚粽子的“原乡味道”。这种对传统的敬畏,或许正是文化传承的真谛——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将生活智慧与情感记忆,悉心包进每年的“粽子”里。当我们在端午剥开一枚灰粽,尝到的不仅是草木清香,更是一个民族与土地对话的千年回响。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赵欢欢 杨治文 杨黎莹 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