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要闻 >> 正文
昌宁耈街:产业赋能促振兴 民族团结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 17:54:01  来源: 云南网

  在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俞家田肉牛养殖场,耈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治鹏正与技术人员查看牛群长势。“我们采取‘村集体建厂+群众土地入股+合作社运营’的创新模式,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5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30万元。”张治鹏介绍,该项目盘活了村闲置资产,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为加快产业发展转型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带动群众增收,耈街村依托150万元少数民族专项补助资金,建成魔芋加工厂,采用“村集体租赁+合作社+群众”运营模式,预计年增村集体经济6万元,带动群众增收超100万元、务工就业增收12万元,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作为民族地区老牌企业,昌宁县耈酒酿造有限责任公司自1957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6人小作坊发展为资产6500万元、职工120余人的民营企业。“我们将民族文化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大力营造企业为‘家’的和谐氛围,促进各民族企业职工的团结幸福。”昌宁县耈酒酿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禹春海介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生活,紧紧把各民族职工团结在一起,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持续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耈街乡立足民族乡情,聚焦“融合、经济、和谐、自治、传承”五个着力点,坚持把党的建设和民族团结示范建设相融合,有效提升党群关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多民融合、增强治理能力、弘扬民族文化,一幅“产业兴、百姓富、民族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们始终注重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选拔培养,择优配备少数民族村‘两委’干部23人,占全乡干部的30.66%,而土皮太、栗木、阿水3个民族村比例达到了60%,同时培养各级苗族刺绣传承人300余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38人。”耈街彝族苗族乡党委副书记杨颜昌介绍,耈街乡坚持传承与保护协调统一,着力打造耈街五彩盛装苗族刺绣品牌,整合现有传承人生产资源,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提升组织力和品牌力,不断擦亮苗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字牌”。

  耈街乡还立足“耕地少、气候立体”的乡情实际,创新打造“上中下立体产业带”,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高海拔区发展青花椒、魔芋、青梅,中低海拔区推广澳洲坚果、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同步规划畜牧产业,区域性探索发展林下养殖、中药材、工业辣椒、烟后豆、贡菜等新兴产业,实现各民族群众在产业协作中共享发展红利。

  如今的耈街乡,产业发展有“高度”,民族团结有“温度”,文化传承有“厚度”。“我们通过产业融合促进经济互嵌,通过文化传承增进情感共鸣,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杨颜昌表示。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李建国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