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耕”遇上“黑科技”,会发生什么?在云南省腾冲市一群“95后”新农人正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有机肥改良土壤智能滴灌精准施肥……他们用新技术“颠覆”传统农业在田间地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新农人+无人机:1小时搞定100亩!在腾冲市和顺镇大庄村的百合基地,“95后”杨建林手持遥控器,操控无人机在田间穿梭喷洒药剂。“以前人工一天最多喷10亩,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完成100亩!”腾冲市植保站站长柳树国算了一笔账:效率翻倍: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10倍;成本大降:农药用量减少2/3,人工费用省一半;安全环保:减少农药残留和土壤污染,百合品质更优。
有机肥让土地“活”起来“看!地里都有蚯蚓了!”杨建林捧起一把蓬松的土壤,满脸自豪。他坚持使用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土壤改良:土质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增强;产量提升:百合个头均匀、品相佳,市场价高出30%;生态循环:基地内蚯蚓“安家”,农田重现自然生机。
手指一点,水肥精准到根!“滴灌带铺到哪,水和肥就跟到哪!”管理员老杨轻点手机,水肥混合液便通过智能滴灌系统直达百合根部。植保站副站长张紫薇揭秘技术优势:省水省肥:用水量仅为传统漫灌的1/3,肥料利用率超90%;增产提质:百合成熟期一致、果实饱满,亩均增收2000元。
“田埂CEO”带火返乡潮杨建林的百合基地不仅是“科技试验田”,更成了新农人的“孵化器”:大学生组团下乡:郑洪辉、刘盈等“95后”跟着他学技术,在芒棒镇等地扩种157亩;诗和远方在田间:“谁说种地没前途?我们用手机种田、靠数据增收!”刘盈翻出相册里的百合花海照片,眼里闪着光。
从无人机飞防到智能滴灌,腾冲新农人用“智慧农业”打破“面朝黄土”的刻板印象。随着政策扶持加码,这群“田埂上的弄潮儿”正带动更多年轻人返乡,让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在科技赋能下加速铺展。
云南网记者 杨子双 通讯员 李盛中 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