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木城:“四链融合”架设咖啡发展坦途 (保山小粒咖啡)
咖啡豆晾晒场。马益胜 摄
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凭借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积极探寻咖啡产业的发展之道,形成了“党组织引领、多主体联动、全链条升级”的特色发展路径。通过党建引领、技术赋能、资源整合、品牌增效全力推动咖啡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实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户收入稳步增加、产业品质和效益逐步提升。
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激活产业发展“主引擎”。木城乡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构建“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咖农”的发展模式,以鱼塘垭口村党总支为核心,将盛兴咖啡专业合作社纳入党组织管理,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选派党员骨干担任合作社监事,推动党组织决策嵌入产业发展全链条,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党组织协调资源,创新“硬件设施作价入股”“利润双绑+二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结成发展共同体。2024年带动户均增收超1万元,惠及480余户2230余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显著增强,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技术链赋能生产链,打造科技赋能“硬支撑”。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等科研机构,组建咖啡产业技术服务小组,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次,覆盖2000余人次。组织农户赴潞江镇、镇安镇等地考察学习6批180余人次。引进河南、台湾等地专业人才试验推广水洗、日晒、蜜处理等加工工艺,实现从“种子”到“杯子”的全链条突破。同时,创新“品种改良+工艺升级”双轮驱动,优化品种结构,推动卡蒂姆主栽品种升级,试种瑰夏、铁皮卡等高端品种497亩,为产业差异化竞争奠定基础。
资源链整合服务链,筑牢产业振兴“强保障”。依托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整合项目资金1639万元,建成咖啡坚果初加工厂1个,实施水肥一体化改造项目2个,硬化产业道路8.65公里,配套完善灌溉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设施水平。通过“土地入股+订单农业”的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参与合作社经营,年用工超6000人次,发放工资100余万元,带动本地劳动力就地就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惠及90%以上的咖农。
品牌链拓展市场链,擦亮品牌增效“金名片”。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与合作社注册咖啡品牌,提高咖啡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强农措施,注册“芮语”“等谷”等商标,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市场。依托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年均增长率达15%。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展销会、咖啡冲泡赛事,以“高海拔小粒咖啡”特色提升市场认知度。2024年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品牌效应持续释放。(马益胜 董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