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有这样一种传统美食,它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凝聚着浓浓的乡情,每逢春节、结婚或乔迁等喜庆时刻,它总是不可或缺,那便是米花。这一朵朵圆圆的米花,上面有着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恰似一幅幅灵动的民俗画,每一笔都象征着团圆与美满,成为瓦窑人生活中美好寓意的独特寄托。
冬至过后,瓦窑镇的空气里便弥漫着米花制作的忙碌气息,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制作高峰期。制作米花,对天气可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挑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要是碰上阴雨天,那可就坏了事,米花不仅颜色会变得黯淡无光,炸熟后还容易散架,口感也全然没了那份香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邻里间的妇女们便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相互吆喝着帮忙,场面温馨又欢乐,满是浓浓的人情味。
瓦窑米花的制作工艺,独特而讲究,每一步都饱含着瓦窑人的智慧与匠心。前一晚,得先用温水将糯米仔细淘洗三遍,随后放入特殊的水中浸泡。这种特殊的水可不一般,是用温水冲泡草木灰后过滤得到的,呈碱性,它不仅能让炸出的米花更加酥脆香甜,还能巧妙地中和米花的燥热,让人们可以放心享受这份美味。
一夜过去,糯米变得饱满圆润。此时,将泡好的糯米与各色可食用膏子分别拌匀,再分区放入木甄子,用大火蒸制一小时。待糯米熟透,便进入了制作米花的关键环节——定型。趁着热气,取未染色的糯米放入碗口大小的篾箍里做底板,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不能用手硬压,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摊开,厚度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要是摊得太厚,成本增加不说,炸出的米花还会显得有些“粗犷”,少了那份精致美感;要是摊得太薄,米花在后续蒸烤炸的过程中就容易一碰即碎,之前的努力可就白费了。
摊好底板后,便是大家大显身手的时候,用染色的糯米在上面创作出各种精美的花样,有的是绿叶红花,娇艳欲滴;有的像满天繁星,熠熠生辉;还有的会写上“马到成功”“平安”等字样,传递着美好的祝福。在欢声笑语中,一幅幅精美的“小画作”便在指尖诞生,一朵朵饱含心意的“花儿”竞相绽放。除了传统的米花,心灵手巧的瓦窑人还会制作“彩色米花树”。他们砍来竹枝,细心摘掉竹叶,留下小岔枝,清洗干净后,就开始了独特的创作。将糯米揉成一个个小球,依次放在树丫上,不一会儿,一棵色彩斑斓的“彩色米花树”就大功告成,仿佛把春天的绚烂都留在了家中。
做好的米花被整齐地放在铺垫着干净松毛的簸箕里,即刻置于阳光下晾晒。经过四到五天的晾晒,米花逐渐变得干燥,到了最后也是最令人期待的炸米花环节。炸米花时,油温的控制至关重要,将油倒入锅中烧热,把晒好的米花一个个轻轻放入锅中,“彩色米花树”也一同下锅,只听锅里瞬间响起“噼里啪啦”“滋滋滋”的欢快交响曲。眨眼间,原本“干瘪”的米花迅速“膨胀”起来,在油锅里不断膨大,开出一朵朵艳丽的花,或是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各种吉祥图案。炸好的米花粒粒饱满,香气瞬间弥漫整个房间,用筷子轻轻一敲,便能听到那清脆悦耳的声响,再小心地将米花翻面,确保两面都炸得均匀酥脆,然后轻轻捞起。稍微晾凉后,拿起带着余温的米花,咬上一口,“嘎嘣”一声,脆酥酥的口感从嘴里一直香到心里,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瓦窑,“吃了米花就团圆”,这句质朴的话语饱含着无尽的温暖与深情。米花的味道,是印刻在每个瓦窑儿女记忆深处的香甜,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一口酥脆,家的温暖便涌上心头;它也是当今红火日子的幸福味道,见证着瓦窑人生活的蒸蒸日上;更是对团圆幸福生活的永恒向往,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瓦窑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李智娜 卢颖 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