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COP15系列报道之一|腾冲北海湿地:火山堰塞湖湿地之美
“海子大可千亩,中皆芜草青青,下如草浮结而成者,亦有溪流贯其间第不能起。”这是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对腾冲北海湿地神奇景观的描述。保山日报记者跟随COP15“世界物种基因库·穿越高黎贡 —保山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行来到北海湿地,近距离感受高原火山堰塞湖的独特魅力。
腾冲北海湿地名为“澄池玉镜”,位于腾冲市区东北部12.5公里处,自古以来便是腾冲古十二景之一,在自然属性上具有火山堰塞湖沼泽湿地和高原湖泊蔓延沼泽化的典型特征。这里于2000年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29公顷,核心区384.5公顷、缓冲区236.4公顷、实验区1008.1公顷,湿地面积215.69公顷,是201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
北海湿地具有火山堰塞湖沼泽湿地和高原湖泊蔓延沼泽化的典型特征,湖岸一带发育有典型的半泥炭“浮毯型”沼泽草甸(俗称“草排”),厚20-50cm,最厚处可达2m,类型极为特殊、国内罕见。同时北海湿地是我国西南片区唯一莼菜和狭域分布特有种粗壮珍珠菜的天然分布区域。
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张蔚介绍,保护区自建立以来,管护机构通过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湿地恢复、社区共管、生态旅游等措施,有效保护了北海湿地自然生态系统。
自2010年以来,针对北海湿地湖泊淤积严重,湿地面积和水面逐年缩小等情况,腾冲市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实施了湿地恢复工程,湿地面积由原来807亩扩大到3457亩,有效减少了北海湿地面源污染,恢复了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稳定了湿地植物群落结构,提高了原生植物种群数量,创造了动植物的生息繁衍环境。
“通过保护措施的建立,湿地生态在得到恢复的同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在逐步提高。”张蔚说,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分布区域从原来的3亩扩大到860亩,鱼类从6种增至13种,水鸟数量从2016年同步调查的343只增加到2021年的2650只,近两年连续监测到白眼潜鸭、赤膀鸭。2021年首次发现赤嘴潜鸭、斑头雁以及国家I级保护动物、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同时在2020年多次打捞清理外来入侵物种3000多亩。通过系列措施的有效落实,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多姿多彩的生态景观回归北海湿地,每年吸引游客约5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周边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范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