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司莫拉的胭脂果红了
立秋以后,在美丽的司莫拉佤族村,红透了的胭脂果挂满枝头,高大挺拔的树干,引来游客驻足观望,为方便游客了解和购买,村里人把相关介绍的二维码打印成卡片挂在树干上,感兴趣的游客在树下扫码就可以查阅。
胭脂果树属蔷薇科植物,学名叫“粗梗稠李”,是一种野生的浆果树,生长在南国。在每年的8、9月份成熟,椭圆形如拇指大小的浆果,黑亮黑亮的,如眼珠子一般,当地的佤族人也把它称为“鬼眼睛果”,更为让人惊奇的是其果肉颜色,将果子放在手掌上轻轻搓揉,肉核分离后,果汁溢在手上,像是鲜艳到了极致的胭脂红颜色,吃后嘴唇如上了口红一般好看,故起名为“胭脂果”。
每年的果子采摘后不久,树上就又会开花发芽结新果,生长到下年成熟,所以又称为是“隔年果”,成熟期达到10个月以上。幼果呈绿色,成熟时先变红,再变紫,最后变黑,细看果皮上有如秤杆星状的斑点,据说星星点多的胭脂果才是最好最甜的,不过生吃多了牙齿会酥,最好的吃法是在灶上,隔锅放水炖到肉核分离,放上糖做成果酱,味道绝佳,冷却后放在冰箱里随时取食,天气炎热了既解暑又解馋。
佤族人家喜欢胭脂果树,源于村寨得名“司莫拉”的美丽传说。胭脂果是主人翁“司莫拉”与妻子“绯娘绷”的爱情之果,世世代代相传,果树福荫保佑了村寨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平安,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了栽种胭脂果树的习俗。把它种在房前屋后、耕地边,果子成熟了卖钱来贴补家用开支。
摘胭脂果不容易,是一门有风险的技术活路。果子熟了要及时采摘才能卖上好价钱,爬到高大的树上一串串采摘,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必须胆大心细,训练有素的人才能上树摘果。采果人要背上竹篮,带上绳子备用,需用天梯辅助爬到树干上后,尽力地伸手拽拉树枝才能采摘到果子,采摘满一筐后再用绳子缓缓放到地面,下面的人再换上篮子拽吊回树上,为了减少上下功夫,在树上一待就是大半天。
可喜的是,如今的司莫拉佤族村发展了乡村旅游,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兴办了农特产品一条街,胭脂果采摘了在树下就能卖钱,慕名而来的游客会来买走大量鲜果,其余的交售给合作社,加工成胭脂果酱、果酒、果汁饮料,按照交易量年底还能获得盈余返利,让胭脂果树成了“摇钱树、幸福树”。
曾经的“苦果”变为了如今的“幸福果”,司莫拉的幸福路越走越宽阔,各家各户仅凭胭脂果就有了一笔稳定收入。(魏禹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