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秀明工作照
有一种情怀,跨越山海,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彩云之南,播撒爱的种子,薪火相传。支教生活给每位支教老师的教学生涯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为沪滇教育交流增添了明朗绚烂的色彩。
康秀明是上海闵行区援滇教师中的一员,目前在施甸县一中担任副校长,之所以跨越千里来到施甸支教,正是为了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怀、情结和责任。
“趁下午没课,得抓紧时间进行备课,要不然,就要影响上课的质量了。”见到康秀明时,他正在备课。原来,康秀明刚来到施甸一中时,正赶上高三年级数学组的一名女教师请产假,迫不得已,学校只能紧急抽调一名高一数学老师支援高三,这样一来,高一年级两个班就没有了数学老师。在得知学校这一情况后,刚到施甸过了隔离期的康秀明二话不说就承担起了高一这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
康秀明工作照
康秀明接手的高一368和370两个班级,每周有14+6课时的教学任务。网络授课结束,正式进班教学后,他发现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兴趣不浓。他及时调整了上课的进度与节奏,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降低课堂例题讲解难度,增加课堂基础运算的黑板演算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策略调整,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很多学生逐渐恢复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康老师上课总能把那些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同学们上课都感觉很轻松,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成绩也越来越好。”学生朱利院说。
然而,上海的数学教材和云南的不一样,要想上好一节数学课绝非易事,康秀明必须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和教学反思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成绩好起来了,这无疑得益于康秀明背后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
康秀明说,在上海备课他通常是一比一,即上一节课,备课只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把课上好。而在这里,得三比一,即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花三节课的时间来备课,得重新熟悉教材,重新细致地系统地进行学习。
这样,康秀明的课余时间就全部用来备课和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总结,总结每一节课学生的反应,反思每一次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得失,反思怎么“对症下药”。
施甸一中高一年级数学组有7名教师,其中有4名是年轻教师。为帮助整个年级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他的倡导下,高一年级数学组发挥团队作战精神,推行集体备教材、备作业、备练习、备章节测试等高效的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团队作战的方式,施甸一中高一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师们相互讨论、交流教育教学方法、分享教育心得的良好氛围便营造出来了。
“康老师来了以后,我们的集体备课更加强调了团队协作能力,比如说,我们接下来要做的资料达到完全共享。”教师李春志说。
康秀明也高兴地说,“是努力让他们的教研组备课组,从单兵作战慢慢地变成团队作战、集体作战,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除了每周完成20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备课外,康秀明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和帮助高一年级组制定教研方案……。因此,加班到深夜成了康秀明的家常便饭。尽管如此,康秀明对于这次远赴施甸支教毫无怨言。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绘上一抹美丽的色彩,或许,这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教育情怀,不是把教育当成职业,而是早已把教育当成崇高的事业了。
康秀明告诉我们,他来云南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云南情结,因为他是知青子女,出生在云南,7岁时回到上海,已经四十年没有踏足云南这块土地。回到当年出生的地方看看,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美好愿望,恰逢这次机会,他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所以他就回到云南来看看故乡,看看故乡的人们。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这是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到施甸支教,参与国家扶贫工作,我觉得很荣幸。”康秀明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康秀明老师就像春雨一般,总是于细微处表达着对学生的爱护,表达着对工作的热情,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传递着正能量,践行着他的初心。(施甸县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