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节庆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旅游节庆 >> 正文
去腾冲清水乡中寨司莫拉村: 感受不一样的网红村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6日 14:48:00  来源: 云南网-保山日报

  原标题:去腾冲清水乡中寨司莫拉村: 感受不一样的网红村

  近两个月来,腾冲市诞生了一个新晋网红之地,那就是国家3A级景区——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这一切皆源于今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这里。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该词原为人名,后指幸福的地方。

  鸟语花香迎春到

  3年前,我第一次走进中寨司莫拉村,那时它的名气还不大,留在记忆中的是当地新鲜竹筒烧制各种美食的清香可口、佤乡民族特色菜肴的酸爽刺激,土鸡肉煮稀饭鲜甜宜和——殊不知,短短几年间,那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且还新晋为3A级景区,这让我又有了前去体验一番的想法。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们再次走访了司莫拉。从腾冲市区出发,沿着硬化通畅的乡村公路,行车二十多分钟后,我们便抵达司莫拉。走进村中,硬化的道路干净整洁,村口有老人在闲聊,小孩在玩耍嬉戏,村民家门口的摊点摆着各种小吃,迎候八方来客。

  据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加清介绍,中寨司莫拉村是一个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民族文化保存完整,村寨依山而建,山川秀美、梯田婉约、竹林掩映、阡陌纵横。刚踏入寨门,树上悬挂的一颗颗牛头骨引起了我的注意。牛头骨原是佤族的一种原始崇拜图腾。无处不在的牛头图腾,散发出远古佤山的气息。传说是远古时代洪水泛滥时,佤族的先祖因水牛的救助而逃过劫难。

  “这里四季有不同的美,春有鸟语花香,夏是绿意盎然,秋有稻麦金黄,冬时粉妆玉砌。走进中寨村,无论什么季节,它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美。”同行的赵勇是乡里的宣传委员,来清水工作了三年的他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从他的介绍中明显地感觉到他已深沉地爱上了这一方水土。

  在村子下方,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只见农人正驱牛春耕,白鹭伴随翩翩翻飞,两架水车静静地矗立在溪边,一盘水碓懒洋洋地冲击着碓窝,日复一日。中寨的梯田如旋涡般地聚拢到一起,高低错落,中央低洼处一个清澈见底的龙塘,汇集了水源地流下来的山泉,犹如一个聚宝盆。短暂的聚集之后,又流淌浇灌远方的沃土良田。虽没有元阳哈尼梯田那般出名,却承载了佤乡印象的一个重要元素。迎着和煦的春风,我们慢悠悠地走在石板路上,路两边清澈的泉水缓缓流下,听着虫吟鸟叫,一切是那般惬意。

  穷山村变幸福村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各民族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标语在村中随处可见。查阅撰写于1952年2月的《腾冲县卡拉族典型村中寨调查材料》资料得知,70年前的中寨村共有佤族28户133人,均从事农业生产,生活贫困。在28户村民中,只有1户人家的口粮够吃11个月,其余的均不超过7个月,还有3户属于无粮户……中寨佤族同胞每人只穿一身土布单衣,且多是补丁满身……有棉被盖的只有2家……全村认字的仅5人,小孩子5、6岁就得上山摘山果野菜,终年没有时间也没有钱去读书……

  “这段贫困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现在,中寨村佤族同胞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早已脱贫,这里变成了幸福的佤族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大学生都有好几个了。”家就在中寨的佤族干部赵加清笑呵呵地介绍说,如今的中寨人口已有73户299人,全部是佤族,全部实现了脱贫。

  沿着干净的巷道,我们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的村民李发顺家。我很好奇,这户人家到底是一番什么光景?进入他家后,发现房屋结实敞亮,家居环境整洁。李发顺夫妇在家忙碌,见来了生人,他们放下手头的活计,热情好客地招呼我们坐下。

  “每天有许多人来到你家,不会打扰你们的正常生活吧?”我们怀着歉意地询问。“没事没事,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不缺这一会待客的工夫。”李发顺平静的话语顿时打消了我们的顾虑。

  我们四处观察,想找到他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屋前有一副对联:“发愤图强兴家业、奋勇拼搏奔小康”,横批是“自强不息”,显得格外醒目。这副对联与我们平时见过的有些不一样,内容虽算不上工整,但觉得更贴近生活实际,很好地诠释了李发顺一家自强不息脱贫的事迹。他家的脱贫故事,是整个清水乡乃至腾冲市脱贫路上的一个生动缩影。

  民族文化永流传

  来不及细想,热情好客的主人家拿来了村中的特色食品“舂粑粑”。仅从外形上来说,颜色鲜艳,有红色、橙色和白色,它比传统粑粑小一些。我特意挑了一个红色的,经过炭火烘烤后,表皮变得很酥脆。尝了一口,有稻米的清香怡甜。

  随后,我们一路来到司莫拉佤族民族文化陈列馆,它位于村寨中心,在这里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整个村寨的历史及佤族的民俗文化。馆中一号展室陈列着佤族的民族服饰、生活用具、姓氏谱、佤族首领会堂等。不过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摆放在陈列馆正中的木鼓,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敲鼓三下,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出了陈列馆,沿着弯曲清幽的小路,我们来到七子泉,顾名思义它是由七口泉组成,泉水是流水,旁边树木茂密,该村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佤族人爱水、敬水,这里的水源地保护措施十分完善。说这里古树参天一点都不为过。在秘境区里有一片榕树群,最大的一株树龄在500年以上,胸径达6米。在佤族看来,榕树是“神树”。漫步在榕树群中,可以体会到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值得一提的是,中寨至今依然保存着新火节(农历三月初三日至初六日)、新米节(农历八月十四日)、拉木鼓(农历十一月)、达牛丛、供奉土主等佤族民俗,同时也完整保留着佤族婚丧嫁娶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佤族儿女个个能歌善舞,著名的“甩发舞”,神圣而豪迈奔放,每逢节日总会尽情歌舞,置身那种狂欢的炽热气氛中,终会令游客物我两忘,幸福满满。给自己放个假,来幸福的地方感受一次不一样的幸福吧。欢迎来到“司莫拉”,您就是“司莫拉”。

  链接    

  交通:中寨司莫拉村距腾冲市区10余公里,交通方便。自驾或农村公交均可。

  食宿:村中开设有农家乐,有美味地道的农家小菜供游客品尝。瓜果成熟时还可开展采摘、品尝体验。游玩后,当地有两家民俗客栈或返回腾冲市区住宿。(记者 龚祖金 通讯员 董颍)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