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昌宁巧借“近”势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

工人在分拣打包蔬菜。常伟 摄

甜龙竹。常伟 摄
近年来,昌宁县紧紧围绕助农增收这一核心任务,深挖乡村潜力,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富民产业,积极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聚焦聚力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以高质量充分就业,答好“农民持续增收之问”,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和美幸福。
拓宽家门口就业渠道
昌宁县依托干热河谷地区、温凉山区、高寒山区三大气候带,充分挖掘产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好产值高、有前景、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在干热河谷地区发展果蔬产业带动务工2.51万人,2024年,柯卡湾片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在温凉山区,发展黑毛猪养殖、芭蕉芋、山葵、野生菌与折耳根产业。在高寒山区,立足茶叶发展贡菜,依托核桃通过精耕第一产业,创造大量就近务工机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培养致富能人等方式,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卡斯镇通过“龙头户”把外出务工家庭的土地流转过来种植烤烟1152亩,带动季节性务工1900多人。耈街彝族苗族乡打平村2023年引入姬松茸种植产业并配套建设加工厂,年带动就近务工收入达80万元。培养致富带头人855名,引领村民走上富裕路,实现村村有能人、村村有示范。大田坝镇湾岗村的园林绿化致富带头人,带动全村400余人到周边地区从事园林绿化工作,平均工资每天120元以上。柯街镇联合村的致富带头人,成立20多人的柑橘产业服务队,统一到外地承接农业服务,人均收入每天360元以上。
打造家门口就业港湾
昌宁县聚焦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关键环节,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300余家,涵盖龙头企业255个、合作社639个、家庭农场125个,可吸纳就业人员1.76万人。2024年,珠街彝族乡红花、工业辣椒产业共吸纳周边群众务工4000余人次、带动增收1600万元。昌宁县还构建“公益性县级零工市场+乡镇政企零工驿站+15分钟村级就业服务圈”的三级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推广就业“幸福里”模式,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挣钱顾家两不误。2025年,共收集发布县内45家企业就近就地岗位1720个。建成红茶产业创业街区和柯街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成功孵化入驻300家实体,吸纳就业985人。湾甸乡借助区域农业优势,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建成占地2万平方米的就业“幸福里”社区,与41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5000余个就业岗位,累计服务3000余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月均工资收入达4500元至8000元。同时,昌宁县创新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周边群众到合作社就近务工,有力推动产业革新、合作社进阶、群众增收,以小变革撬动大发展。田园镇四角田村创新“115”利益联结模式,由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吸纳881户农户入社组团发展,带动858户群众增收1500万元。勐统镇依托甜龙竹资源优势,将甜龙竹产业打造成集千亩育苗、万亩种植、户均万元收入于一体的“千万万”特色产业,建成1470亩甜龙竹示范种植基地,辐射带动60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为产业发展与利益分配优化探索有效路径。
提升家门口就业活力
昌宁县进一步完善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功能,支持经营主体入驻电商平台,提供给全县电商企业、个体从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返乡青年等群体进行创业、培训、实操使用。截至目前,1000余家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入驻美团、携程、滴滴等电商平台,交易额从2016年的2.23亿元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28.21亿元,年均同比增长30%以上,带动新就业群体就业近万人。柯街镇立足“一镇双泉”温泉资源,以温泉康养为核心,构建起“旅居+民俗+农旅”的融合业态,推动资源溢价向群众收益转化;充分挖掘黑温泉资源,打造集房车营地、水上乐园、采摘观光、特色餐饮、户外活动营地等于一体的康养旅游综合体,每年冬季吸引上万房车游客避寒度假,带动周边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橄榄河颐养中心配套采摘体验园、咖啡馆,联动600户农户发展草莓、圣女果等种植,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充分发挥“昌宁邀您来+”IP引流作用,“一乡一主题”开展策划农产品展销与文旅活动,打造差异化消费体验场景,吸引各种消费资源聚集。定期举办“立夏节”“泼水节”“5·19一起‘趣’彩跑”“火把节”等特色活动,活动平均每年吸引游客达100余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