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厂村阳光驿站成为特殊儿童温暖的家
在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新厂村,有个充满阳光的地方——阳光驿站。驿站从开始运营那天起,就对村里的孩子们格外关注。不管是爸妈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家里有难处的困境儿童,还是跟着爸爸妈妈一方生活的单亲家庭儿童,他们的成长需要什么,驿站就尽全力给什么。驿站有专职志愿者挑大梁,还拉着村里大伙儿一起搭把手,再配上专业的服务做后盾,就这么凑成了“陪伴+帮扶+成长”的暖心模式。阳光驿站,早已不只是个名字,它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成为孩子们温暖的“第二个家”。
阳光驿站的温暖不仅源于专职服务,更来自村民自发凝聚的爱心力量。在驿站日常运营中,村里的“爱心妈妈”群体主动成为志愿者的“好帮手”:每当驿站开展主题活动,她们提前到场协助工作人员布置场地、整理物资,让活动室窗明几净;活动进行时,她们手持相机记录孩子们的笑脸,让孩子成长瞬间有迹可循。这种“妈妈搭把手、驿站更热闹”的氛围,让驿站从单纯的服务场所,变成了充满烟火气和亲情味的“共享家园”,也带动了更多村民主动关注儿童成长,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为打破服务时空限制、凝聚家长力量,驿站专职志愿者罗靓雪牵头建立“新厂村阳光驿站活动交流微信群”,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单亲儿童家长全部纳入群聊,让微信群成为“信息发布台”“资源对接站”和“情感交流角”。群内不仅及时推送驿站活动预告、安全知识、育儿技巧,更激发了家长们的公益热情:家长们自发组织图书捐赠,累计为驿站带来100余本儿童绘本、故事书,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有家长得知驿站缺乏户外活动设施,主动捐赠儿童滑梯,让孩子们多了一份户外嬉戏的快乐。
针对部分儿童的个性化需求,驿站建立“一人一档”个案服务机制,通过定期走访、一对一陪伴、需求对接等方式,为孩子提供精准帮扶。
此前,志愿者在走访中发现2名困境儿童性格内向,姐妹俩是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父亲打零工收入不稳定,无暇关注孩子成长细节,祖母对儿童身体发育、隐私保护知识一无所知。同时,作为正在成长的孩子,应该逐渐建立起隐私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罗靓雪根据孩子需求提供专业的身体发育指导和隐私保护教育,制定了四阶段5次的服务计划,姐妹俩消除了成长认知盲区,掌握身体发育规律与儿童内衣正确穿着方法,建立初步隐私意识,两人均能区分隐私部位、掌握不当接触的求助方法,性格更开朗自信。这种“靶向式”的个案服务,让帮扶更有温度、更具实效,真正做到了“从心出发,为爱护航”。
罗靓雪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在读人员,将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深度融合,让驿站活动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相互成就”。
在活动设计上,志愿者结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将“五大领域”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活动,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成学习课题,比如“怎么让内向的孩子说话”“怎么帮留守儿童缓解想爸妈的情绪”,通过查专业资料、问学校老师,再用到实际活动中。这种“以学促干、以干践学”的模式,不仅提升了驿站的服务质量,也让志愿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快速提升,真正实现了“在服务中成长,在成长中服务”。(罗靓雪 赵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