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澜沧江的碧波映照着山色,天堂山的万亩杜鹃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千年古茶树的香气随风弥漫……走进被誉为“文墨之乡”的昌宁县漭水镇,一幅由江、山、茶、泉共同勾勒的农旅融合画卷,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寻找“云南生活”的理想模样。

漭水镇的“底气”,源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禀赋。作为“千年茶乡”昌宁的核心产区,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2.86%,8万余株古茶树散落山林间,其中不少树龄已逾千年。1.2万亩有机茶园随山势起伏,构成“人在画中走,茶在云中飘”的诗意景观。这片绿水青山,不仅是天然的生态氧吧,更成为了漭水镇发展康养旅居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本。

在漭水镇的农旅版图上,河尾村阿背寨旅居项目是一个绕不开的亮点。作为全省首个点状供地示范项目,总投资2.7亿元的投入让曾经的废弃农舍“摇身一变”,成为融合自然美学的旅居空间。
“我们不只建设旅居区,更要还原向往的生活。”项目运营负责人介绍。目前,温泉营地和原舍胭脂温泉酒店已投入运营,造型独特的“树蛙部落”树屋营地也已接近完工。最令人称道的是,项目盘活了周边500亩梯田,打造出春采茶、夏捕鱼、秋收获、冬泡泉的四季农旅体验。游客白天沉浸于田园劳作,傍晚便可泡进偏硅酸含量高达每升60毫克的医疗级温泉中,仰望星空与梯田交织的胜景。
项目的落地,直接惠及当地百姓。村民李大姐笑着算起了“增收账”:“田租给企业,企业还让我们种,收成后分三成给企业就行。节假日我去营地打扫卫生,自家产的核桃、板栗也能卖给游客,收入比单靠种地强多了!”据统计,仅阿背寨项目就提供了十余个稳定岗位,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通过销售农特产品实现增收。
沿着蜿蜒山路上行至天堂山,沿江村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这里凭借94.6%的森林覆盖率,成功打造出“自在漭水、徒步天堂山”的旅游品牌。

“现在来露营的人可多了,周末节假日帐篷经常满员!”沿江村党总支书记禹光德兴奋地介绍。当地创新采用“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4321”收益分成模式,整合资金修建了3公里徒步道路,将原始森林、高山湿地与古桥磨坊等人文景观串联起来。游客白天徒步观瀑,夜晚则在草甸上烧烤、打歌、观星,体验感十足。

据悉,今年国庆期间,沿江村接待游客7400余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未来,漭水镇还将与专业文旅公司合作,改造闲置校舍等资产,打造国际青年旅社和诗歌研学基地,为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为漭水镇农旅融合的核心,黄家寨古茶公园将茶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园内古茶树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氛围。
“我们正在开发茶膳、茶酒、茶修等‘茶+’系列产品,让游客从‘一杯茶’中读懂千年茶乡的底蕴。”一位茶文化研究者表示。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采茶制茶的全过程,还能参与茶艺学习、文化讲座,实现“观茶、品茶、学茶、购茶”的一站式深度体验。如今,黄家寨古茶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周边茶农增收。

“春采茶、夏研学、秋农耕、冬康养,我们希望每位游客都能在漭水找到归属感,让这里成为四季皆可栖居的旅居目的地。”漭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漭水镇将持续深耕农旅融合赛道,不断丰富产品业态,提升服务品质,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生态优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苏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