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1980亩高山水稻陆续成熟,田间放养的120余万吨稻花鱼也迎来了最佳捕捞期。从游客纷纷下田体验抓鱼乐趣,到争相品尝地道鱼肴,当地稻花鱼市场呈现出“丰收供给足、体验人气旺”的产销两旺景象。
龙江乡的稻花鱼,不仅味道鲜美,更凝结着“稻鱼共生”的生态智慧。在这一模式下,鱼儿以田间杂草、害虫和掉落稻花为食,其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的天然有机肥,形成了“稻护鱼、鱼肥稻”的绿色循环闭环。这样的生态养殖,不仅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种养成本,还显著提升了稻米品质和鱼肉口感。

“通过种养结合,我们既改善了田间生态环境,又提高了稻米质量。”龙江乡农业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杨德荣介绍,如今农户的收入比单纯种植水稻时增加了50%,生态红利真正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多年探索下来,龙江乡已从过去零星散养稻花鱼,发展到如今上千亩的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水双收”生态宝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在稻谷增产的同时,也靠稻花鱼多了一份收入。

“我家今年种了10亩水稻,原本收入大概2.5万元,加入稻鱼共生后,光卖鱼就多赚了2.5万元,总收入能达到5万元。”赧等村村民赵应发笑着算起今年的增收账,言语间满是喜悦。
稻花鱼不仅富了农户,更成了龙江乡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每逢周末,稻田里便挤满了前来体验徒手捉鱼的游客,欢笑声此起彼伏。

农家乐老板康万秋忙得不可开交:“自家养的1000多斤鱼早卖完了,现在得从其他农户那里收。鲜鱼进货15元一斤,游客下田捉鱼按20元一斤算,做成菜品能卖到35元。”从国庆至今,他已卖出3000多斤鱼,收入近10万元。
游客杨梅艳捉鱼归来后意犹未尽:“太尽兴了!既能欣赏万亩稻田风光,又能下田捉鱼,吃的还是自己亲手抓的,价格透明、体验感十足,真是不虚此行。”

为延长稻花鱼的销售周期,不少农户开始尝试加工环节。在赧等村村民鲁大秀家中,一家人正忙着将新鲜稻花鱼清洗、腌制、晾晒,制成风味鱼干。
“鲜鱼保质期短,做成鱼干能保存10个月左右,游客也方便带回去作伴手礼。”鲁大秀介绍,每3斤鲜鱼可制成1斤鱼干,售价75元,加工后的价值比鲜鱼提高近一倍。生意好时,她一天能卖出四五十斤鱼干,今年预计总销量达1500斤。
游客宝笠元对鱼干赞不绝口:“稻花鱼干和普通煎炸鱼味道完全不同,煎着吃特别香,保存也方便,每次来都要带几包回去。”

从田间的生态养殖,到田埂上的农旅体验,再到庭院里的加工增值,龙江稻花鱼正逐步打破“一季一收”的局限,串起一条“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的完整产业链。

“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鼓励更多群众参与稻花鱼养殖和加工,并通过举办稻花鱼节、丰收节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龙江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雪介绍,自国庆节以来,全乡已累计接待游客38.6万人次,销售稻花鱼60万斤,带动旅游收入5400万余元,惠及1200余户群众。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周青 陈彩芬 熊大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