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木城村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党员带领群众清理排水沟。杨慧敏 摄
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木城村位于中缅边境,是一个多民族互嵌共居的村寨。村内设有1个党总支,下辖9个党支部,共有72名党员,他们本应是引领村庄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过去,却处在了一种“看热闹”的尴尬境地。
过去,木城村的党员服务意识不强,对村里的大小事务常常以“看热闹”的姿态游离在外。乡、村两级党委深入走访调研后发现,并非党员们不愿作为,而是他们缺乏明确的行动指南,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为了打破这一僵局,2021年,村党委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有让党员真正动起来、干起来,才能凝聚起推动村庄发展的力量。
经过走访和研讨,木城村探索出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行动方案”。该方案构建起四级网格体系,涵盖总支书记、村“两委”干部、党支部书记以及党员四个层级,将全村40名具备履职能力的党员与全村514户群众进行挂联。这40名党员通过开展“联一批农户”“串一回门子”“讲一项政策”“问一下民意”“办一件实事”的活动,打开了党员服务群众的新大门。党员们从“看热闹”的旁观者,转变成了“看门道”的参与者。
“联一批农户”。党员们积极融入挂联农户的生活,频繁走动间,与农户结下深厚情谊,这份情谊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木城村地势起伏,暴雨常引发山体滑坡,塌方堵塞道路,影响村民出行,每逢此时,党员迅速行动,发动挂联群众清理道路。雨季来临前,党员们考虑到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提前带领挂联农户清理路边被杂草堵塞的排水沟。村民们积极响应,拿着锄头、镰刀等工具来到排水沟边,和党员们一起割杂草、捞杂物、清淤泥,为雨季安全筑牢防线。
“串一回门子”。党员们利用闲暇时间,到村民家中串门聊天,拉家常、话发展。党员蒋家学在串门途中留意到,攀枝花田的烤烟需及时开烤,否则不仅会影响农户的烤烟收成,还会耽误后续的玉米种植。他上报到村委会后,村委会及时与烤烟种植户对接,探讨加快采烤进度的可能。党员罗志海走访时发现,睦邻广场雨后山水冲刷到农户家的地块,便及时反馈,与村委会协商在广场旁修建排水沟,解决雨水冲毁农作物的隐患。
“讲一项政策”。为了让群众更好地了解国家惠民政策,党支部在每月主题党日活动中组织党员们一起学习交流相关政策,党员们学懂弄通后,用通俗易懂的“土话”讲给挂联农户。“大妹子,你家姑娘正在读中专,可以申报‘雨露计划’。国家知道我们供孩子上学不容易,这是国家给脱贫家庭孩子读书用的补贴。你带上孩子的就读证明、户口本、你的身份证,去村委会申请就行了。”“老哥,你儿子在外面打工,可以去村上申请务工补贴。国家希望我们多出去挣钱,又担心我们没有路费,便给出去打工的脱贫劳动力一些路费补贴。带着你儿子的打工证明、工资条、身份证这些材料去村里申请就可以了。”
“问一下民意”。党员们与劳作的村民并肩而立,询问农作物收成情况,了解种植技术需求;走进村民家中,倾听村民对村道硬化、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改善的期盼。起初,村民们大多不愿开口。但随着党员们积极推动,村民们看出了“诚意”,便渐渐敞开心扉,将生活的困难、对未来的憧憬一一倾诉。梅子寨的群众反映,寨子的房屋依山而建,没有路灯,过往车辆和摩托车看不清路况,曾直接撞到农户家房子。等养组的群众反映,夏季温度过高,养殖场滋生细菌,猪容易生病,希望养殖管理员能常去养殖场消毒。
“办一件实事”。在绿化村街道两旁道路时,党员们全员出动,贡献自家的拖拉机、三轮车,一趟又一趟地拉运种植用的土壤。土壤拉完后,他们又拿出自带的工具,栽种花草,原本光秃秃的道路两旁逐渐有了生机与色彩。冯大爷常年生病,行动极为不便,卧室里杂乱不堪。党员们来到冯大爷家,立刻动手帮忙收拾,扫地、擦窗、整理杂物,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之后又为冯大爷换上干净的床褥,让老人住得舒适。
时光荏苒,自2022年探索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行动方案”至今已三年有余,三年的实践,党员们从对村务一知半解、游离于边缘的“外行”,成长为深度融入、精准发力的行家里手。每一次政策讲解,每一次民意倾听,每一件实事办理,都验证了党员们是心系群众的“有心人”。
杨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