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山昆钢嘉华水泥建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袋袋印有“西麟”品牌的水泥整齐下线,即将发往各地基建现场。这份稳定产能与优质品质的背后,是该公司一支“有理想、懂技术、敢担当”的产业工人队伍。近年来,公司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核心抓手,从政治保障、制度完善、素质提升、权益维护四大维度持续发力,成功将产改“软实力”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匠心筑梦:技术工人化身发展“领头雁”
在保山昆钢嘉华,产业工人的成长路径清晰可循,熟料分厂工艺工程师赵仕锟便是生动缩影。19年来,他从基层巡检工起步,成长为中控操作员,如今已是企业工艺管理领域的核心带头人。凭借对技术的深耕细作,他先后荣获云南省第一届“云岭技能大师”、省“五一劳动奖章”、建材行业水泥熟料煅烧工“银牌窑操能手”等荣誉。
“最自豪的是通过技术改造,让设备效能和生产指标实现质的飞跃。”赵仕锟介绍,经过系列技改,公司生料磨机台时产量从每小时245吨提升至339吨,一线窑台时产量从每小时150吨增至185吨,吨熟料发电量从15.6千瓦时跃升至32.59千瓦时,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同样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的,还有品质管理部控制员李亚运。12年来,她扎根水泥质量控制与检测领域,从熟悉全流程检验到精通检测标准,逐渐成为质量检测技术带头人。
针对传统手工检测耗时久、误差大的问题,李亚运主导推动关键指标自动化检测升级:三氧化硫检测从10分钟压缩至1分钟,熟料化学成分检测从2小时缩短至3分钟,不仅提升效率,更以精准数据为生产调整提供支撑,筑牢产品质量防线。
机制赋能:“3M+2T”激活团队创新活力
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企业搭建的成长平台。近年来,保山昆钢嘉华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一方面组建创新工作室,汇聚工艺、机械、电气等5个专业11名核心人才,已获2项实用新型专利;另一方面以“3M(现场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2T(全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建设为契机,通过闭环培训、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发全员创新热情。
自2016年以来,创新工作室已实施技改项目50余项,开展培训60余次,覆盖职工700余人次。“‘3M+2T’推进后,团队凝聚力更强,大家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水泥分厂制成工段主任杨自然感慨道。去年,该工段自主完成多项技改与现场美化工作,不仅实现连续7年轻微伤以上事故为零,更保持各项经济指标连续6年稳步增长。
党建领航:凝聚职工发展“向心力”
推进产改过程中,保山昆钢嘉华始终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发展技术能手入党、实施党员“登高计划”、组建党员突击队等举措,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
“保障职工权益是留住人才、激发干劲的关键。”公司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陈俊伟表示,企业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技能人才待遇倾斜,让收入与技能直接挂钩;同时健全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等保障机制,并依托“云岭技能大师”“五一劳动奖”等评选,增强职工职业荣誉感。此外,公司还打造省级职工书屋、9个职工小家,常态化开展“夏送清凉”“大病救助”等活动,以“家文化”凝聚人心。
如今,保山昆钢嘉华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热情持续高涨。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不断锤炼产改“软实力”、建强发展“主力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杨丽娟 丁玉莹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