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要闻 >> 正文
文明之花开遍城乡——保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15:28:08  来源: 云南网

  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方百姓,泽文明而化育;一座城市,因文明而蝶变。

  2021年以来,保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举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建文明之城,用五彩文明之笔,描绘出幸福保山的最美底色。

  在202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保山成功创建成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首创首成”!在精神文明建设“五大创建”中,保山市共有19个集体受到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保山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精神共铸:以“首创首成”之志筑牢文明根基

  文明的高度,始于精神的厚度。保山,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保山植入了厚重的城市文明基因。

  2021年以来,保山市大力传承、弘扬和践行杨善洲精神,以“创则必成、创则必胜”的信心决心锚定目标,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在勇毅前行中不断奋进。

  四年来,保山深度融合党的创新理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杨善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基因在保山沃土上广泛传播,生根发芽,赓续传承信仰之光。

  依托覆盖全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书记讲党课”“专家讲理论”等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全市大中小学实施“五环思政”育人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教室、进师生头脑。持续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

  举办杨善洲精神宣讲实践系列活动,营造“人人学善洲、事事见行动”的社会风气。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乡村“家长夜校”、全民阅读、科普宣传、群众性文化文艺演出等文明实践活动,吸引群众纷纷“打卡”,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参与感不断增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选树全国道德模范4人、“中国好人”19人、云南省道德模范31人、“云南好人”34人、“新时代云南好少年”17人。

  全域共建:以“同频共振”之势绘就文明图景   

  四年来,保山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的嘱托,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标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推动创建工作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城市,全力实施补短板、强弱项攻坚行动,累计投入56亿元完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老旧小区327个、惠及群众3.6万余户10万余人;完成雨污管网建设改造282千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96.4%提升到100%;新建标准化停车场23个、新增泊车位8400余个;建设、改造农(集)贸市场59个;新建城市公厕7座。

  四年来,通过持续打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城市精细化管护水平全省领先,市民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保山市坚持全域创建,提升示范带动力,同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模式,构建起“市县联动、城乡一体、全域覆盖、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 

  在乡村,组织文明单位与“挂包帮”村开展“结对子、种文明”文明帮扶活动,打造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明风景图。

  辛街乡邹里村、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哈寨村、清水镇三家村、镇安镇镇北村、耉街彝族苗族乡挖沙村等全国文明村,通过开展“最美庭院”“文明家庭”评比、设立“文明积分超市”等机制,实现从集中安置点、少数民族贫困山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蜕变。

  腾冲市、龙陵县推行“党建+文明实践+边境治理”模式,在猴桥镇、木城乡等抵边村寨建立“流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将理论宣讲、文明培育与文明实践有机结合,持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幸福指数。

  一城文明风,满目气象新。目前,保山市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全市5县(市、区)有2个全国文明城市、3个省级文明城市,实现省级以上文明城市全覆盖。文明乡镇、文明村,占比分别达85.29%、89.70%,其中,全国文明乡镇1个、文明村14个,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城市、村镇、单位、家庭、校园同步推进的全域创建格局。

  文明之春风,吹遍保山大地。文明之活水,在心灵中涤荡浸润。

  民生共享:以“人民至上”之心书写文明新篇

  文明城市创建的终极目标,是让群众在“问题清单”转变为“幸福账单”的过程中,感受文明温度。

  四年来,保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全方位增进老年人福祉,致力于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实现老有所享,切实感受到养老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设各级各类养老机构设施1009个,共有养老床位11805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张。先后投入市本级福彩公益金229万元,纵深推进“10+N”上门居家养老服务,累计服务老年人达37935人次。投入资金814万元,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2630户。

  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医养签约结合模式,全市共有运营养老机构 33 个,其中4个内设有医疗机构,其余29个养老机构,全部与医疗卫生部门达成医疗保障服务合作协议。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实施老年幸福食堂项目26个,已建成21个,在建5个。利用市本级福彩公益金,给予老年幸福食堂运营补贴4.5万元,给予60周岁以上民政救助对象、70周岁以上全部老年人助餐补贴98.46万元,点亮了老年人幸福养老的美好“食”光。

  四年来,保山坚持 “儿童优先” 原则,全力构建保护“立体防护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全市连续三年提高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2024年集中养育标准达每人每月2000元,社会散居标准达每人每月1350元,惠及儿童580名。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项目”,2024年资助46名困境儿童完成学业,发放助学金46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市、县、乡、村四级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将2.22 万名留守儿童纳入动态监测,1.3 万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3.2 万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与此同时,全市建成958个村(社区)儿童之家,配齐76名乡镇儿童督导员、958名村儿童主任,为孩子们提供关爱服务。

  保山市在全省首创“61520”留守儿童关爱平台,15所试点学校的服务平台已完成接入,累计支撑通话22354次,产生各类通知及预警约18万次,免费服务11284 名师生和家长。

  2024年9月,全省首个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示范学校——汉营润泽学校开学,通过“1+N”寄宿模式,统筹解决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重点群体在校生活、学习问题,目前已有220名学生入学,全市目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住校寄宿率达70.48%。

  放眼保山城乡大地,志愿服务已成为文明创建的亮丽名片。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44.98万人,队伍3254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万余场次,服务群众650万余人次,服务总时长达800.12万小时。通过打造“一所一特色、一站一品牌”的文明实践矩阵,定期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培育孵化出110个市级精品项目、325个县级优秀项目,其中15个项目在全省比赛中获奖,展现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蓬勃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路,文明正由一时一处的盆景,嬗变为时时处处的最美风景。今日之保山,“文明”已成为醒目的标签,“文明”已引领城市由文明城市创建到文明城市建设的蝶变新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保山将精准对标对表中央关于改进创新文明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以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责任编辑:小南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