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哈寨村:火塘燃梦“星”照路
游客听布朗族山歌。
近年来,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哈寨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用思想破冰、产业转型与文化重生三重笔触,绘就了一幅从“贫困村”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的传奇画卷。
火塘燎原:
从“等靠要”到“闯改创”
2018年,当工作队第一次踏进哈寨村时,发现村中存在着一种危险的“政策依赖症”——有人把扶贫等同于“发钱”,甚至出现“争当贫困户”的荒诞场景。为扭转这股歪风,工作队与村“两委”创新推出“评星定级”制度:将环境卫生、敬老爱幼、教育支持等8项指标量化为可触摸的“星星”,定级结果直接与项目申请、集体分红挂钩。
“过去总觉得扶贫是干部的事,现在才明白,干净的路、漂亮的房,都得靠自己。”村民杨顺良坐在新修的火塘边,火光映着他黝黑的脸庞。通过“火塘会”“院坝会”等载体,干部与村民围坐在一起,用布朗族山歌传唱政策,请老艺人讲述族群历史。2024年,全村开展志愿服务20余次,评选出“最美家庭”15户。在榜样的带动下,村民从扶贫工作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主动修缮古宅、打扫街道,甚至自发组建打歌队迎接游客。这场思想革命,让村民从“要我发展”变成了“我要发展”。
云上生金:
从“原生馈赠”到“创意破茧”
哈寨村的振兴密码,藏在70%的森林覆盖率里。村里发展起“松子经济”,100余户村民组成采摘队,年加工松子10万斤,产值突破30万元,松子壳还被制成工艺品远销海外。同时发展肉羊养殖,在大浪地和土锅地养殖小区,50户养殖大户存栏黑山羊4500只,2024年出栏量达3558只,养殖户李文刚仅此一项便增收13万元。
但真正的创收良方,是将布朗族文化符号深度植入旅游场景。在云上观景台,游客可听风车转动声与山歌交织;在打歌场,非遗“神刀节”展示布朗族的勇武精神;在草皮街,现烤羊肉串、灶灰烧蚕豆等美食让人垂涎。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文旅收入突破200万元,10余户村民通过民宿、农家乐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传统种植业升级为高附加值产业,280亩树头菜亩均收入8000元,200亩高山小洋芋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300亩细黄玉米成为细黄玉米面果儿饭的稳定货源,仅这三项产业就带动农户创收超600万元。
文化重生:
从“活态传承”到“创新表达”
过去,布朗族歌舞、民居、技艺面临失传风险,而今,这里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工作队遍访老艺人,整理出《神刀传奇》《观音柳的由来》《情人坡传说》等20余篇口述史,编纂成《布朗族故事集》。在火塘边,老人用布朗语讲述历史,年轻人用汉语翻译记录,文化传承从“口头说说”变为“书面传承”。
更难得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迸发出璀璨火花。通过“山歌宣讲政策”“微电影传播党声”,布朗族打歌与党建活动深度融合。2024年村里举办的“非遗创意大赛”中,花草鞋制作、火塘烤茶等项目吸引年轻创客参与,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生机。
三治融合:
从“法治筑基”到“德治润心”
法治为基,村里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2024年调解土地纠纷、合同争议等12起,实现“小事不出村”。德治为魂,通过“好妯娌”“好婆媳”评选,弘扬尊老爱幼传统,2024年家庭矛盾发生率下降40%。自治为本,实行“一事一议”“四民主、两公开”,村民对村务的参与度从30%提升至85%,真正实现“自己的事自己议”。
从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到2024年超1.8万元;从“脏乱差”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从文化濒危到“非遗活态传承”,哈寨村的干部与群众手挽手、心连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如今的哈寨村,青山如黛,流水潺潺,打歌声声回荡在山谷。这不仅是一个村寨的复兴,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坚守文化根脉、拥抱时代机遇的典型样本。(赵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