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要闻 >> 正文
木城乡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1日 14:47:00  来源: 保山日报

原标题:木城乡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

近年来,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依托当地彝族“孝道文化护根基,团结基因促和谐”的优良传统,将“儿郎刻木”“火塘家训”“山歌普法”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巧妙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鲜活载体,实现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的同频共振。

以“刻木祭祖”传承孝道,稳固德治根基。“丁郎刻木”讲述的是丁木林刻木人赎罪的故事,这个传说蕴含着深刻的孝道内涵。木城乡依托这一传说,将孝道精神具象化地融入“接祖”祭祀仪式之中,警示后人要当下尽孝。近年来,木城乡各村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赡养纠纷几乎为零,婆媳矛盾大大减少。如今,木城乡的孝道文化已深深融入木城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火塘智慧”沐浴家园,彰显自治温度。“围炉共话”具备凝聚共识、化解矛盾的社会治理基因。“住院报销手机就能办”“坡改梯以后,耕地好管理了”“村里的卫生应该打扫了”……夜幕降临,木城乡的火塘边,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笑声与掌声共鸣,党的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木城乡的每一寸土地。木城乡的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将“火塘夜话”转化为矛盾调解现场,以群众语言说事,以群众方法解题。近5年来,成功化解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1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以“盟誓文化”促进和谐,筑牢法治屏障。“打架闹事不是君子,违法乱纪就是莠民”这句谚语在木城乡家喻户晓,木城人将这种传统智慧转化为强大的自治力量。每月的“火塘议事会”成为传承文化与普及法律的重要平台,用古老的传说让生硬的法律条文穿上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外衣”,从而使村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互助网络凝聚人心。成立“红白事互助会”,并制定了《婚丧简办公约》,明确规定彩礼不得超过3万元、酒席不得超过15桌,倡导“一碗米酒表心意,一担山货传真情”的婚丧嫁娶新风尚。哪家要是建房或者收割,全寨的青壮年都会自发前来帮忙,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浓厚而淳朴。

从“丁郎刻木”“谚语传家”的文化传递到礼法共治的创新治理,木城乡巧妙地借助文化的力量,有利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基层善治深度融合。(闫能禄 董秀芬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