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龙陵:办好民生小事激活基层治理“微细胞”
基层治理力量。
幸福食堂。
群众议事。
近年来,龙陵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以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实施“民生小实事”项目,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有效激活村(社区)“微细胞”,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合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路径。
党建引领强根基,凝聚共治“向心力”
龙陵县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推行“精细化网格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模式,让每名基层党员联系5至10户农户,实现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用“网”兜住群众家中的琐事,用“格”记录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想、所急。将党组织覆盖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引导党员在民生实事中亮身份、作表率,带头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工作。如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木城村,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将全村40名党员同514户群众进行挂联,200余件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小实事,通过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得到高效解决。
同时,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协商在基层等平台,搭建群众议事协商载体,让群众发挥“治理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成为基层治理最大的受益者、最广的参与者及最终的评判者。
民生小实事显成效,激活治理“微循环”
龙陵县聚焦环境治理、设施完善、丰富文化活动等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实施“民生小实事”项目运作机制,通过“群众点单、村(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如,龙陵县龙山镇杨梅山村坚持围绕群众身边小事,积极响应群众呼声,自筹资金3万元,发动400余名群众,建造了10个集文化活动与日常休闲于一体的凉亭,既解决了群众需求,也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自主性、积极性。
多元参与促长效,构建共建“新格局”
龙陵县深化探索“五社联动”机制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通过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五大主体,构建起多元协同、资源互补的治理网络。该机制以村(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人才为支撑、志愿服务为补充、公益慈善资源为助力,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难题联解,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既破解了基层治理资源分散、服务效能不足等难题,又通过需求精准对接、服务精细供给,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与参与感,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龙陵县通过“党建引领+民生小实事”双轮驱动,基层治理逐步实现从“政府单向发力”向“多元协同参与”转变、从“被动解决问题”向“主动服务需求”转变、从“短期项目攻坚”向“长效机制构建”转变的“三个转变”。
2024年以来,龙陵县共收集意见建议2000余条,排查化解风险隐患2000余个,累计为民办成实事、解决小事6000余件,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互动频繁而深入,党群关系也进一步密切与升温。(闫能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