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回收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布设在原始密林中多个点位的红外相机,捕捉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短尾猴猴群“举家出游”的场景,画面温馨和谐,萌态十足。
短尾猴是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哺乳动物,长相与藏酋猴相似,因其突出的特征是面红尾巴短,又称红面猴、红脸猴等。它们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中山针阔混交林,以植物的鲜枝嫩叶、花芽、果实、竹笋、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世界物种基因库”高黎贡山南延,目前这里已知的维管束植物达2649种。这里丰富而多样的植物为短尾猴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食源。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仅该保护区5800多公顷的狭小区域内就分布有灵长类动物7种,分别占云南省现生16种灵长类的28%、中国现生25种灵长类的43%。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很罕见,被形象地称为中国边境线上灵长类动物的“诺亚方舟”。
短尾猴喜欢群居,每个群体的数量为10只至30只不等,数量多时可超80只。其繁殖季通常在每年的3月至6月。刚出生的猴崽体毛呈乳白色,3个月后毛色开始由白色变为棕色。
在视频中,雨后的丛林阳光灿烂,短尾猴猴群携家带口出游在林间空地,或蹲坐在树边的地上,尽情地享受着午后的“日光浴”,或迈着轻盈而优雅的步子,从地上松软的落叶层上有序通过,或用前爪不停地扒开地上的枯枝落叶,在刨食地表土层的草根和昆虫等食物。特别是刚出生不久的猴宝宝,不是依偎在猴妈妈的腹部,就是趴在妈妈背上。
“短尾猴小猴崽们这些看似调皮的行为,实则是它们学习生存技能、更好地融入群体生活的重要方式。另外,我们会时常看到‘成年猴争抢照顾幼猴’、猴宝宝成‘团宠’的独特场景,其实这是它们独特的育儿方式。这种行为是‘为猴处世’的生存之道,既有助于维系猴群内部的和谐关系,又增强猴群个体间的协作和信任。”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延鹏说。
短尾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其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China—RL)易危(VU)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物种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为受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物种。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郁云江 杨荣廷 钱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