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为水发愁的保山市昌宁县鸡飞镇,如今正凭借一系列扎实的水利工程与系统治理,让“生命之源”真正成为“发展之基、幸福之本”,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流动能。
从“用水难”到“水无忧”,一股清泉化解民生之渴。
“现在水清了,不再断断续续,感觉真好。”鸡飞镇澡塘村村民何建良看着家中哗哗流淌的自来水,笑容满面。过去,集镇水厂在雨季时常水质浑浊、供水不稳,严重影响群众日常生活。该镇投入870余万元实施水厂提升改造,引入智慧水站一体化设备,改造管道路径2.6公里,新铺设配水管网34公里,有效改善了集镇及周边4个村12个村民小组、3所学校共4847人的饮水质量。
在英韬村尖山、麦地洼两个村民小组,以往农忙时节村民不忙耕种、反而忙着守水窖抢水。经排查,因供水管道先经2000余亩耕地才到村组,农业用水时常导致末端水压不足。鸡飞镇迅速响应,新架5公里管道将水直接从水窖引至村组,优先保障62户273人的日常用水,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从“缺水困”到“水活力”,一股活水浇灌产业之根。
充足稳定的水源,是山区农业发展的关键。在扁木村,曾经的干旱坡地因磨刀河水库提水工程的实施,变成了千亩“聚宝盆”,年种养业总产值达500万元。该村新建太阳能提水站1座、蓄水池2座、消力池1座,铺设管道约3公里,实现高效补水。农户们也纷纷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使“扁木小菜”产量与品质大幅提升,销路不断拓宽。
同样因水而变的还有二母龙村。“把水引上山,村里四季豆、柑橘等经济作物还能再扩种600亩,村民收入还能涨!”村党总支书记施晓峰在管道铺设现场信心满满。5公里输水管道和4座大型蓄水池的建设,彻底扭转了该村以往“水低地高”的灌溉困境,推动产业多样化、土地轮作化和资源利用最优化。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一股净水守护生态之源。
鸡飞集镇曾经“污水靠蒸发,环境脏乱差”,如今却是“清水绕人家、村容美如画”。该镇投资500万元建设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配套铺设收集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和生活污水100%收集处理,黑臭水体成为历史。
在扁木村沟寨沟坡村民小组,“污水不乱排”已成为共识。全村通过地下管网将户内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形成“两沟模式”,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回用——尾水用于菜地、果园灌溉,既不污染环境,又实现了水资源循环。今年以来,里文、扁木两村整村推进污水治理,覆盖750户3153人,村庄环境显著提升。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李鑫 杨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