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能自己开着轮椅做饭、浇花,还能出门逛逛,生活更方便了。”家住保山市隆阳区兰城街道沙滩社区的杜国安,操控着电动轮椅在家里自由出入,语气里满是欣喜。
“十四五”以来,隆阳区聚焦重度残疾人“如厕难、护理难、出行难”痛点,通过个性化无障碍改造,让像杜国安这样的残疾人实现了在家“自由通行”的愿望,截至目前已超额完成改造任务,为1070户家庭点亮生活新希望。
从“困境”到“自如”:改造点亮生活微光
杜国安的生活转折,始于2021年的那笔改造资金。多年前的意外事故让他高位截瘫,轮椅成了唯一的“双腿”,家里的门槛、灶台、卫生间都成了“跨不过的坎”,全家一度被照料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区残联的人来看了好几次,量尺寸、问需求,最后给我家铺了无障碍坡道,门口扩宽了,卫生间装了护栏,灶台也改矮了。”杜国安笑着说,如今他不仅能自己上桌吃饭,洗碗、浇花这些简单家务也能胜任,“感觉自己又能照顾自己了,家人也轻松多了。”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永盛街道盛家社区的霍春红。2016年因脑部肿瘤导致视力残疾后,她在家中行走都需小心翼翼。2022年纳入改造项目后,盲道铺到了卧室门口,卫生间装上了防滑扶手,声光盲杖、移动坐便椅、立柱式洗漱台等设备一应俱全。“以前摸黑走路总怕撞到东西,现在顺着盲道能自己去厨房、卫生间,心里踏实多了。”霍春红的话语里,藏着对生活细节改善的珍视。
一户一策:精准改造筑牢“无障碍”防线
“不是简单装几个扶手就完了,得真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隆阳区残联康复股股长林志书介绍,改造始终坚持“一户一策”的原则和标准,先入户摸查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家庭布局和实际需求,再针对性制定方案,重点聚焦卧室、厨房、卫生间、入户通道等核心区域。
低位操作台方便轮椅使用者做饭,防滑抓杆保障如厕安全,坡道让轮椅顺利进出家门,声光报警器为视障人士提示危险……这些量身定制的改造,从细节处为残疾人搭建起安全网。“我们科学配置低位操作台、低位开关、安全抓杆等无障碍设施,为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基础性保障。”林志书说,每一处改造都藏着“量身定制”的巧思。
超额完成任务:600余万元投入暖了千余户心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上级下达隆阳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1010户。五年来,全区累计投入项目资金603.69万元,实际完成改造1070户,超额完成目标。
“改造不只是‘修修补补’,更是帮他们‘打开’融入社会的门。”林志书坦言,个性化改造不仅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减轻了家庭照料负担,更让他们走出封闭空间,扩大日常活动范围。“不少人改造后能自己出门买菜、参与社区活动,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这就是最实在的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多渠道争取资金,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残疾人家庭享受到这份便利。”林志书说,这条“无障碍”之路,隆阳区将一直铺下去,让每一份对“自由通行”的期盼,都能照进现实。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杨建金 赵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