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走!今天活动广场有表演,去晚了就没好位置啦!”清晨,施甸县何元乡大寨门村的村道上,村道上的晨光还带着几分柔和,李大妈便抱着小孙孙、催着老伴儿快步往前赶。
近日,施甸县2025年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暨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陆续走进何元乡的大寨门村、莽王村、大坡脚村。临时搭建的舞台旁,一张张晒得黝黑的笑脸与五颜六色的小板凳、马扎子,共同拼凑出乡村里最鲜活的文化图景。
演出尚未开始,临时搭建的舞台已被村民包围。几名穿着民族服饰的演员正蹲在后台整理裙摆,孩子们好奇地扒着侧台缝隙往里瞄,时不时发出一阵雀跃的惊呼。
开场舞《时代感》的强劲节奏骤然响起,演员们便以利落有力的肢体动作点燃全场,青春朝气扑面而来。“这舞跳得真有劲儿!浑身都是活力!”李大叔看得起劲儿,忍不住拍手叫好,身旁的小孙子更是激动,从小板凳上站起来,目光紧紧追随着舞台上灵动的身影,身体跟着韵律摇摇晃晃。
当《我在善洲故里等着你》的前奏轻轻响起,喧闹的台下瞬间安静下来。熟悉的地名与亲切的旋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村民的记忆闸门,有人跟着旋律轻轻点头,嘴角漾着怀念的微笑。
女子群舞《水韵》登场时,台下响起一阵赞叹,演员们身着纱裙,旋转时裙摆如涟漪荡漾,指尖划过空气的动作,像极了村里那条常年流淌的小河。
大坡脚村村民张大姐推了推身边的丈夫,两人相视一笑。舞台上的灵动,正是他们朝夕相处的乡村日常。
正午的阳光渐渐炽热,但没人愿意挪动位置。背在阿嬢背上的娃娃,用力歪着小身子,张着大大的眼睛往舞台上望;阿嬢们举着手机对准舞台,镜头追着演员们的身影,要把这精彩的一幕幕录下来,等晚上忙完农活,再翻出来慢慢看,消解一天的疲惫;阿叔们则揣着手坐在马扎上,满脸笑意,听到熟悉的调子,还会跟着轻轻哼两句,脚底下不自觉打着节拍。
《和谐大家园》的旋律在广场上空萦绕。台上,演员们歌声清亮、舞姿轻快;台下,村民们纷纷站起身,跟着旋律拍手附和,有人还忍不住跟着唱起来,歌声、掌声、笑声混在一起,成了乡村里最动听的乐章。
“这样的演出真好,给我们平淡的日子添了不少滋味!”杨大妈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的笑容却比头顶的阳光还要灿烂。她望着渐渐落幕的舞台,轻声盼着:“要是这样的表演能常来村里就好了,让家门口的快乐一直延续下去。”
“送戏下乡不只是送节目,更是送精神、送力量。”何元乡文旅工作负责人说,把舞台搭在田间地头,让村民们在欢声笑语里感受文化的魅力,既填满了大家的精神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村头,临时舞台渐渐拆除,可村民们的讨论声还在广场上、村道里回荡。这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早已化作一股暖流淌进每个人心里,成了乡村日子里一段鲜活又温暖的记忆。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张光金 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