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保山市昌宁县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全县近18万亩水稻、玉米陆续进入乳熟期,广大群众与农技人员忙碌在田埂间,抓实田间管理,确保粮食生产增产增收。
在田园镇的示范田里,绿油油的水稻、玉米植株在微风中摇曳,长势喜人。连日来,昌宁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人员分片包区,进村入户、下田到地,细致查看作物生长状况,手把手指导农户做好乳熟期管理。“乳熟期是禾谷类作物种子成熟的初期,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丝毫不能松懈。”高级农艺师潘学武现场讲解,“立秋后,水稻要重点追施穗粒肥、防治穗茎稻瘟,晴天及时打药,做到‘九黄十收’;玉米除了追施穗粒肥,还要防治叶斑病、防范鼠害,待苞叶变白、上部叶片夹角增大时,实现‘八黄十收’,确保丰产丰收。”
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昌宁县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打出科技助农“组合拳”。一方面,加大示范样板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为粮食生产提供优质“土壤”;另一方面,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全域开展技术指导,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及时启动统防统治。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积极运用无人机开展水肥一体统防统治,不仅大幅节省人力成本,还提升防治效果和作业效率。同时,科学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干旱、暴雨、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准备,为粮食生产织密“防护网”。
据了解,昌宁县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2025年,全县种植水稻11.78万亩、玉米27.3万亩,预计产量分别达7.1万吨和10.85万吨。眼下,随着田间管理措施落地见效,丰收的希望正在金色田野上悄然绽放。
云南网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周应彪 赵齐源 段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