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迹寻踪 走近永昌名人墓,探寻先贤之“今在”
邵惟中墓前的石马雕塑
张志淳墓
张志淳墓前的石像生
太保山碑林胡琛墓碑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当有诸多历史名人撑起一片浩瀚的时空,他们的生平事迹总会以地方志、族谱或是口头形式等流传下来,而名人墓,则是他们留存在大地上的真实印记。名人墓是有分量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积累与映射,承载着时代内涵。“古迹寻踪之历史名人墓”主题采访中,我们选择了张志淳、邵惟中、胡琛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墓分别介绍,是为唤起人们对永昌先贤的记忆及对历史文化的探寻——
张志淳墓
张志淳墓是迄今保留下来的明代保山官宦墓葬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墓葬。
张志淳,字进之,号南园,生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中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在任期间,他忠于职守、革除弊端、政绩卓著;辞归故里后潜心著述,成为明代云南著名的文学家和方志学者。其代表作《南园漫录》曾是明代云南学人著述中唯一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一部,被称为“云南最早的风物志”。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张志淳卒,不久,其正室夫人沈善正也随之逝去。张志淳长子张合万里送讣报入京,上疏恳请,经皇帝特批,同意按照三品规格建墓。张合同家人按御批级别在距今保山城西南约15公里的隆阳区汉庄镇黄竹山建造了大墓。张氏夫妇入葬后,这里改名恩庆山,人们称之张家山,也称张氏墓葬为“张大坟”。原墓主室两棺包裹着印花丝绸,北棺棺前绸中印有“正义大夫资治尹南京户部右侍郎张公柩”,南棺棺前绸中印有“大明制封淑人沈氏柩”,现皆收存于保山市博物馆。
2004年,保山师专(今保山学院)政史系历史学专业学生杨斌燚、李广周二人发现该墓受到人为破坏,即刻上报文物管理部门。经保山市、隆阳区文物部门对张志淳墓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这座明代大墓得以保存下来。
现在的墓区占地面积约3350平方米,墓坐西向东,遗迹主要有围墙基础、山门牌坊、甬道、神道碑座(亭)、石刻神兽和主墓冢。站在墓址可见:山门牌坊位于前端入口处,为三门四柱石坊,遗有基址和四根残柱,另有大量牌坊斗拱檩椽和雕花石门残件;沿神道两侧自东向西,分别布列着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墓区左右两侧各有一座赑屃,北侧还有砖砌残损碑亭一座。赑屃及石象生均以圆雕技艺雕成,形象生动而庄重。
圆形主墓塚位于墓区西端的高台之上,以砖石砌成,高4米,直径6.4米。塚内中间和左侧用沙灰浇制成一轿子状墓穴,穴内分葬着张志淳及其正室夫人沈善正;右侧用砖石砌成一券洞墓穴,内葬张志淳侧室夫人狄印真。沈善正和狄印真分别是永昌名士张含、名宦张合的生母,曾先后被朝廷诰封为“淑人”与“宜人”。
张志淳家族自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年谪戍永昌后即落籍保山,以诗书传家,终成明代永昌世家大族。家中长子张含是明代云南留下诗文作品数量较多的作家,被称誉为“一代诗豪”“海内诗翁”和“云南首席诗翁”;次子张合9岁便能赋诗,16岁举解元,后中进士而出仕,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兵部主事,并推恩其父张志淳诏封“通议大夫”,主母沈善正加封“淑人”。
张志淳父子三人在世时可谓“政事文学名冠滇南”,当时即被人比于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张志淳墓为我们研究了解明代葬式葬俗和张氏家族史提供了重要的物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005年,张志淳墓被公布为保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邵惟中墓
邵惟中墓位于保山古城门仁寿门至隆阳区青岗坝的石马山古道。
邵惟中(1515年—1589年),字希舜,号缨泉,永昌府人,二十三岁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被授予行人司行人。他曾奉命出使周鲁伊王诸藩府,因办事干练,坚贞节概,为藩府官吏们所雅重。1554年,邵惟中被任命为南京广东道监察御史;1555年,倭寇骚扰沿海地区,邵惟中在沿海悉心防御,周密部署,歼灭了倭寇。经举荐,邵惟中晋升为常州府太守,此时恰逢灾荒大饥之年,他上任后即建仓储谷、赈济饥馑,招抚流民复业,并筹措白银数十万修城闉、建月城、浚城濠、练府兵、饷客兵、兴学校,同时采取了减免徭役、清理盐法等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1561年,邵惟中擢升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在赴任至楚郴州时,因念及家中父母年事已高,请求归田终养,得到皇帝准许。回乡次年邵父去世,隆庆元年穆宗即位后招贤纳士又将邵惟中召回京城,派补河南开封太守,因政绩卓著,不久升任广西按察副使,在任期间他率众平息了当地动乱。史料载,邵惟中还参与了家乡保山光尊寺等古建筑的扩修,一生可谓功德无量。
邵惟中墓,位于保腾古道中线石马山段的一较高台地上。古迹寻踪采访中,本报记者范南丹先后两次专程探访邵惟中墓。墓地上的三座大墓皆保存较好。墓前,一块青石记事碑记录着邵惟中后人修建墓地事宜,旁有用墓前牌坊石重新堆砌的茶几座位,宽约40厘米的青石上雕刻着麒麟、仙鹿、白鹤等图案,虽历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墓前还有一张长约2米的石拱桌,四周图案精美,古意犹存。墓前有两匹石马,其中一匹卧在草地上,雕工精美,彰显着古朴的明朝石雕风格,其身体部分有所缺失;另一匹身体部分保存完好,却遗憾马头已遭破坏。随同采访的护林员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到这里玩耍时曾看见过两匹石马中间有一座石牌坊,石牌坊上还雕有石猴,如今何在已无人知晓。
邵惟中一生为官清廉,然而就其墓地来看,则属于明代名人墓中较为简约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邵氏后人人丁兴旺,每年都有人到此供奉先辈。历经434年的古墓在岁月长河中还能觅得踪影实属可贵,它就像是一桩抵御岁月的物证,任往事缥缈却于无声中静存。
胡琛墓
徐霞客在其日志中曾记载过胡琛墓。当他循永昌城大海子过沙河桥时,“越桥东”,再“从岐西北循山行”,二里,即过“胡家坟”。
胡琛,明正统年间金齿司指挥使,其墓建于九隆岗之南,即今天的保山城西南王官社区胡家墓地。其墓碑现收存于太保公园碑林中。据徐霞客描述,胡琛墓在当时已遭破坏,民间流传着因其“超标”而被“上”凿断地脉的说法,但据他考证,毁损应当是发生在诸葛亮南征时期的事。徐霞客曾在文中提到墓前原有高大石碑(胡琛墓碑),为学士王英撰写,而另有一碑为胡琛之子胡志墓碑,由翰林院撰修王时撰文,且表达了这与他家乡的坟墓文翰规制颇相似,其颓芜程度亦相似的意思。
据资料显示,胡琛墓碑记载了胡琛的家世生平及为官以来靖边安民的事迹,是了解明代保山政治经济和社会人文的重要资料;其子胡志墓碑则规格更大,是隆阳区现存古代碑版中体积最大、叙事最详、内容最丰富的一通,也是对胡氏家世事迹介绍最全面翔实的历史资料,曾被《云南古代史略》列为云南十大名碑之一。1984年,胡琛墓碑与胡志墓碑一起由保山市(今隆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在走访中得知,胡家大坟同许多古代墓葬一样,曾遭到过盗掘和破坏,在城市村庄的变迁中有村民就近建盖过房屋。一些疑似墓地遗物的大石条偶见于王官村的村头寨尾,一对石羊则“守卫”在村里的龙井旁。
岁月变迁,难觅其痕。我们“寻踪”,是为“看见”。(蒋蕾 图片均由范南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