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昌宁:着力“四好”聚“四气”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9日 14:00:00  来源: 云南网-昌宁发布

原标题:昌宁:着力“四好”聚“四气”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昌宁县对标中央、省委、市委精神,紧扣建成“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定位,以拓阵地、聚人气、暖民心为目标,着力“四好”聚焦“四气”,抓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着力“四好”强化阵地建设

一是责任压实“好”。制定了全县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施工图”,提出了“三级设置、上下联动,试点先行、全面创建”工作思路,组建了县、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组织机构,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了三级书记抓文明实践的工作格局。从外出“取经”上寻找“突破口”,组织30人赴腾冲和隆阳区近距离、多角度学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经验;从“调研指导”上寻找“推动路径”,宣传部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分片挂包工作机制,定期到责任乡镇开展建设指导。

是资源整合“好”。构建上下贯通、软硬结合、集约高效的文明实践矩阵。县级中心整合青少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法治文化广场、体育场、群众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形成了“一心两广五基地”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阵地布局。乡镇所(站)坚持“便民、利民”原则整合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村级为民服务站、农家书屋、易地搬迁安置点等已有阵地资源,突显“一个中心、N点辐射、多种功能、共享使用”的文明实践功能。  

三是模式推广“好”。全县因地制宜推行“联共建”模式,田园镇、龙井社区充分利用县城核心地带和连近县级中心的区位优势推行“中心、所、站”三级联建模式,相继开展了“相伴共读·书润茶乡”主题亲子阅读、“品味端午·文明传承”文明大讲堂、“报到支部、服务有我”主题党员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服务群众1.4万人次。其他12乡镇选择群众较为集中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易地搬迁安置点作为阵地推行乡、村两级实践“所、站”共建模式,更高效、更广泛服务群众。

四是验收把关“好”。按照“有阵地、有机构、有队伍、有制度、有标准、有菜单、有实践”七有标准,采取乡镇自查和县级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13个乡镇文明实践所、124个文明实践站进行建成验收,实现了县、乡、村三级100%全覆盖。构建了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四气”深抓文明实践

一是队伍建设“有生气”。将党务工作者、先锋模范人物、党员、技术专家、农技能人、致富能手、乡贤、教师、文艺人才等纳入志愿者队伍,全县共组建“1+5+6+N”新型专兼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470余支,志愿者人数8769人,初步形成了以县志愿服务总队为统领、专业服务队和部门志愿服务队为支撑,各乡镇志愿服务分队、村(社区)级志愿服务小队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

二是服务平台“聚人气”。打造理论宣讲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法律法规服务六大服务平台。2020年以“一根丝”志愿服务宣讲团为主力,中心所三级联动开展各级党的重大理论政策等宣讲602场;结合“圆梦工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集中培训乡村学校少年辅导员600余名,开未成年人心理辅志愿讲座20余场,服务学生1.2人次;以“群众文化大舞台‘月末剧场’”、“景区点角文化”为重点开展“送书下基层”、“亲子阅读推广”、“茶润书香”、“送戏下乡”、广场舞培训等文化志愿活动50余期,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推广农民实用技术26期,服务群众4500余人次,举办各类“科技大篷车进校园”、“科技大篷车进社区”、“科技大篷车下乡镇”等活动13场,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万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4期,服务群众300余人次;夯实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1124件,法律援助案件159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31件。

三是品牌特色“接地气”。按照“一乡(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队一旗帜”打造亮点品牌。“讲好地方话”,用民族语言传递党的声言,县内3个少数民族乡镇分别组建傣语、苗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50余场次,受益群众3000余人次。“满足群众需”,把所站建在解决问题的地方,温泉联席村结合古茶树资源丰富的优势成立古茶树保护志愿服务队,集中开展茶文化挖掘传承、古茶树保护、捐资助学、茶叶营销等为一体的志愿服务活动;柯街镇“小所站发挥大作用”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开展各类招聘会20余场次,提供各类就业、创业信息1000余条;卡斯镇实施村头大喇叭工程传播文明好声音;湾甸乡推出“科技助推脱贫.手留玫瑰余香”和“火塘边的实践点”文明实践活动,解决群众困难问题30件;翁堵镇以养殖大户、能工巧匠、致富带头人等76人为主建立了田间秀才专家库志愿服务队,让乡土人才活跃在田间地头,活跃在基层一线,让种植、养殖服务更贴近当地群众。“注重传非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组建了傣文传习、苗族刺绣、彝族打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志愿队8支,开展少数民族语、文字、歌舞、刺绣等特色非物传承志愿活动20余场次。

四是典型选树“扬正气”。全县中心、所、站组织学习杨善洲、张桂梅、杜国富、刘国志等先进典型200余场。依托所、站开展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截至目前共创建9800户,新创建3200户,动态管理6600户;寻找2020年度“最美家庭”的活动,通过自荐、互荐、他荐的方式,层层筛选,级级推优,最后经过集中审核和资格审查环节,共评选出拟获“最美家庭”称号51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有效引导广大群众向上向善、友好关爱、见贤思齐。

 

责任编辑:张潇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