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要闻 >> 正文
昌宁县入选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科学规划求精准 搬出稳住能致富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8日 17:17:00  来源: 云南网-保山日报

原标题:昌宁县入选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科学规划求精准 搬出稳住能致富

近期,国家发改委在全国遴选了一批“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集中通报,昌宁县入选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为云南省入选的9个县之一。自2015年开始建设以来,昌宁县共完成投资20.22亿元,建成了60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和8个分散安置点,实现搬迁安置4251户173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53户13532人,同步搬迁户998户3777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昌宁县立足贫困山区实际,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聚焦“建”字、“管”字、“营”字,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聚焦“建”字挪穷窝,实现“搬得出”

围绕“搬得出”要求,昌宁县坚持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着力降低成本,加快安置区建设,让贫困群众尽快搬离穷山沟。

在搬迁对象方面,坚持精准识别。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认真对照易地扶贫搬迁“6类地区”标准,鼓励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主动搬迁。全县共搬迁基础设施落后、房屋简陋、产业单一、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水平较低、地灾隐患突出等地区的困难群众4251户17309人,搬迁户中建档立卡户占比达78.18%。

在工作责任方面,做到高位推动。全县60个集中安置点均明确了“双点长”责任人,并制作公示牌张榜公布,层层压实责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现场推进会议,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分类管理限时升级,将60个集中安置点按照工程进度和搬迁进度,由慢到快分为“红、黄、蓝、绿”4个类别,制定严格的时间计划,限时升级,加快项目进度,确保按质按量如期竣工。2018年底,集中安置点建设全面完成,搬迁群众全部住进新居,三年搬迁任务4251户17309人,完工率、入住率、拆旧率均达100%。

在建设成本方面,实现“四减一增”。在按标准控制建房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增减结合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建档立卡户户均负债控制在1万元以内。精简设计“减”造价。房屋设计精简实用,统一实行“打二建一,打三建一”,保证工程造价不超标。用活政策“减”投入。除政策规定的补助资金、拆旧奖励资金外,整合地质灾害点迁建、扶贫补助等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竞争谈判“减”支出。成立联建委员会,与施工组竞价谈判,建筑单价平均降低80-100元。打捆发包“减”费用。搬迁户“抱团”与实力较强的施工组进行二次协商,将建房工程统一打包给同一施工组承建,平均节约建房成本116元/平方米。农户参建“增”收入。搬迁户参与施工组建设,每天可获得至少100元的劳动报酬,参与安置点建设的搬迁户达70%以上。

聚焦“管”字换穷貌,实现“稳得住”

围绕“稳得住”目标,昌宁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搬迁群众主体作用,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实行“选址—建设—治理”全过程管理服务,让搬迁群众既“安居”又“宜居”。

项目建设前,精心选址顺民意。项目规划中,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综合考虑群众生产就近、生活就便等因素进行选址,安置点具备交通出行方便、公共服务便捷、地质结构稳固、周边土地肥沃等优势,60个安置点中,就县城建设1个,就集镇建设11个,就主干道建设52个,搬迁群众出行、就学、就医和就业方便快捷。

项目建设中,精致建设暖民心。项目建设中,通过引导搬迁户成立安置区建设管委会,鼓励群众参与建设等方式,加强项目建设监管,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充分依托自然环境,依山就势进行规划、建设,60个安置点都配套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共计新建道路216.95公里、配套给水管网308.27公里、污水处理设施49个、垃圾处理设施34个、医疗卫生所4个、综合活动室50个、文化广场45个,实行居住、种养分离,既照顾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习俗,又引导群众逐步树立现代生活理念。

项目建成后,精心治理聚民力。搬迁安置完成后,在安置点新成立党支部,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和培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建立安置区管委会、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监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治安防控、环境卫生管理等全方位服务,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新成立党支部28个,有党员575人;成立社区管理机构71个,推选管理人员和村民小组长157人。

聚焦“营”字拔穷根,实现“能致富”

昌宁县始终把“能致富”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终极目标,突出“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的产业和就业帮扶理念,科学规划配套增收致富体系,通过“三个一批”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解决搬迁户后顾之忧。

建设产业基地,促进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增收一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紧盯贫困人口,确定以茶叶、畜牧、甘蔗、蚕桑、蔬菜、水果、中药材、两烟8个扶贫主导产业,建成3个万亩、5个千亩、25个百亩规模农业扶贫基地,带动搬迁户2763户。

扩大就业拓渠道,确保搬迁群众依靠务工增收一批。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搬迁户”利益联结体,全县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户、农业庄园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59个;全县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口11692人,已累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3874人次,实现就业4425人。

探索多种经营,引导搬迁群众转项经营增收一批。一方面,引导群众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林地经营权,实现迁出地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增收;另一方面,结合搬迁点资源优势,规划配套建设有收益、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规模养殖区、农贸市场、农产品加工厂等固定资产,支持搬迁群众增加固定财产性收入,实现群众户均年收入2000元以上。鼓励搬迁户从事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个体经营活动,支持489户搬迁户从事商贸行业;扶持238户具备经营条件、有创业愿望的搬迁户从事餐饮服务、零售批发、农特产品销售等个体创业;引导搬迁群众发展民宿、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带动自主就业65户。

“党委、政府帮助我们搬出了山坡,集中到这里生活,并且按照我们苗族的习俗帮我们建房子,引导我们发展产业,我觉得相当满意,我对将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勐统镇长山村陀螺坪安置点苗族村民吴绍兵一样,“相当满意”“充满信心”成了所有搬迁安置群众常说的话。这,源于昌宁县精准解决好了搬迁谁、搬哪里、在得住、有富路的问题,让搬迁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里,在满意而居的同时信心十足奔向未来。

昌宁县将持续加大对搬迁群众的扶持,不断补齐设施短板,壮大产业基地,拓展创业就业空间,创新管理方式,提升主体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努力将搬迁安置点变成乡村振兴的样板,将搬迁安置群众培育成新时代的新农民。(记者 吴再忠 曼华 宝洁 张爽)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