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群众满意才算好——隆阳区邹里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梦想家园之旅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1日 15:28:03  来源: 云南网-保山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群众满意才算好——隆阳区邹里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梦想家园之旅

杨婷婷 摄

  “搬迁点不一定建得最美,但一定要建成群众最满意的。”本着这一目标,隆阳区将辛街乡邹里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了群众心中的“梦想家园”。自2017年11月,来自芒宽乡、瓦窑镇、瓦马乡、汉庄镇及辛街乡的535户24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0户1149人)搬迁入住至今,从选址建房,到动员搬迁,再到入住管理服务,“梦想家园”真正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脱贫”。

  居有定所搬得出

  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原本就困难的李国周一家雪上加霜。在帮邻居犁地时,家里唯一的壮劳力李国周被旋耕机打伤了双腿,巨额的医药费加之收入来源又断了,一家老小还住在有滑坡隐患的老房子里。

  “那几年是真的难熬,我在家闲了4年,妻子要照顾我和两个娃娃,只能在家,父母为了我们,年纪大了还要在城里打工,家里60多年的老房子还在滑坡点,本来计划苦几年建新房的愿望也不敢再想了。”李国周是辛街乡龙洞村官家寨的贫困户,回忆起过去几年的生活,他总是很感激现在的变化。2017年12月搬进了邹里社区安置点的李国周一家住进了两层的“联排别墅”,他说:“真是不敢想,能住上新房,还是两层漂亮的小楼,以前日子苦没有盼头,现在再苦也有个奔头了,总算是看得到希望,政府给了我们那么好的房子,宽敞、干净、舒适还安全,下雨天再也不提心吊胆了。”

  隆阳区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点中,始终秉持让贫困户有温暖的家、有安全稳固的住房,更关键的是坚持选群众满意的安置点,建群众满意的安置房。邹里社区安置点位于辛街乡集镇中心,距离乡政府、卫生院、中小学校都不超过600米,并且靠近高速公路和机场,同时,紧邻滇西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保山工贸园区、隆阳轻纺工贸园区等,搬迁群众就医、就学、就业、出行十分便利。

  今年9月,李国周的小女儿将上三年级,开学就能到邹里小学念书,距离安置点只有十分钟不到的路程,儿子今年在实验中学上初二,说起两个孩子,李国周满脸的高兴,“以前就考60多分,现在提高到80多分,上学方便,教育资源更好,希望总是一点一点攒起来的。”

  在建设安置房时,安全稳固是第一要素,辛街乡乡长张小波介绍:“邹里社区安置点建设实行‘双点长’责任制,把进度、质量、安全等责任压实到人,同时成立由搬迁群众组成的建房理事会,参与施工方议定房屋造价、建材采购,并到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为确保房屋质量,辛街乡还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安置房进行质量鉴定。与此同时,在户型设计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设计了90平方米、120平方米两种户型和低层安置房,供群众根据各户人口、发展需要自主选择。

  邹里社区北大树屯的无房贫困户严胜松,一家四口人以前就挤住在一间简易房里,“建新房,一没宅基地,二没那么多钱。”严胜松说道:“易地搬迁的政策,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按照家里人口的住房需求,我们选了小高层,一家人可算是都住单间了。”

  贴心服务稳得住

  邹里社区安置点的搬迁群众来自芒宽乡、瓦窑镇、瓦马乡、汉庄镇及辛街乡五个乡镇,各自生活习惯的不同和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成了管理和服务的首要难题。如何帮助搬迁群众转变观念、适应环境,管理服务尤为关键。

  “搬进来只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步,搬迁入住的后续管理、服务才是重点。”张小波说道。邹里社区安置点总占地面积446亩,建设多层安置房11栋276套、低层安置房337栋。2017年12月,随着群众纷纷搬迁入住,生活习惯难改变、生活环境难适应、家庭收入怎么办等等一系列问题纷纷呈现,群众生活垃圾随处丢、家禽随意放养、能懒就懒赖在家、邻里不融洽等问题与安置点错落有致的房屋、规划美丽的环境、齐全的硬件设施形成了强烈反差。

  管理的缺失,健全机构迫在眉睫。“自己的家园自己爱护”,邹里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李伟说道:“改变必须在社区的管理服务上下功夫、在转变群众思想上下功夫。”邹里社区安置点成立了2个党支部,并下设在邹里社区党总支,同时按村民小组模式管理,选举产生小组长、楼长和治安调解员,形成了“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员→居民”的网格化管理,和“居民→党员→网格党支部→社区党总支”的信息反馈,通过这一模式一一入户,帮助搬迁群众一点一点改变生活习惯、提供管理服务,从而尽快适应新环境。

  “刚搬来的时候,一部分老人不会用冲水厕所,有的群众还把行道树砍了烤火,垃圾随处扔更是普遍。”李伟回忆,当时通过网格化服务,挨家挨户讲,一遍一遍说,手把手地教,慢慢地垃圾不乱扔了,小区的环境也越来越美。

  环境美丽,群众的精神生活也要跟上。每到傍晚安置点里总是很热闹,广场上大家跳得热火朝天,各类群团活动室里老人小孩其乐融融。赵正花是辛街乡马鹿塘村搬迁来的贫困户,自己爱跳广场舞,她说:“大家干了一天活,晚上就到安置点小广场跳跳舞,每逢过节乡里和村里还在安置点举办活动,我们爱跳广场舞的妇女还能上舞台表演呢。”去年辛街乡在邹里社区安置点举办了农民丰收节、九九重阳节、广场舞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安置点里像赵正花这样的“群众演员”很多都参与了文艺活动,登上了舞台。

  同时,安置点里的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工会之家也是搬迁群众相互交流、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有红色影院不定期播放正能量电影,成立的隆阳区老年大学辛街分校对搬迁群众开展健康文化教育,一系列完善的休闲娱乐硬件设施成了来自五个不同乡镇群众的融合桥梁,增添了大家的归属感。此外,智慧社区的建设,不仅使社区的管理更细致、服务更到位,而且实施的雪亮工程更增强了群众居住的安全感。

  安居乐业能致富

  “生活支出比以前翻了倍,但生活质量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就医就学就业都有了保障,我们的后顾之忧都得到了解决。”蒋和林是辛街乡龙洞村的搬迁贫困户,他现在还是邹里社区安置点一党支部书记和小组长,从前因为母亲重病拖垮了全家,除了种地也没什么收入,还欠下了一些债务,如今搬进了新家,社区给自己介绍了乡政府的公益性岗位,现在各项收入加起来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刚搬来时,父亲在安置点里做绿化管护,按出勤算工资,110元/天。妻子在安置点里做点小生意,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100到200元,今年6月妻子又到施甸县打工去了。蒋和林说:“搬来后,外出务工是提高收入最好的选择,自己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和小组长,更要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服务大家,为大家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动员有劳动力的家庭都走出去。”

  搬迁后,农民变市民,工资性收入替代了种养模式,增加收入是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辛街乡在农民职业化、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劳务输出等方面下足功夫,让搬迁群众有事做、有钱赚。由邹里社区成立的欣伟公共管理服务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一方面介绍搬迁群众到甜柿、蔬菜种植园和烤烟种植大户家务工,保证了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另一方面合作社流转了500余亩土地,租给想发展种植的搬迁群众,2018年有23户搬迁群众发展烤烟种植,户均毛收入达到5万多元。

  劳务输出更是解决就业的有力措施,在安置点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户开展家政、刺绣、烹饪、电商、电焊、种养殖等实用性较强的技能培训,培训贫困户上千人次。同时通过在安置点多次召开企业用工招聘会实现了就业一批;对接保山工贸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实现了再就业一批。针对不能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则采取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李伟介绍:“贫困搬迁群众全部加入欣伟公共管理服务专业合作社,我们就能全面掌握群众基本情况及时推荐就业,同时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聘请搬迁群众参与安置点卫生保洁、绿化管护等公共服务。”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搬迁群众,辛街乡结合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合理开发保洁员、护路员、河道治理员、综合执法队员、水电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通过各类就业措施,邹里社区安置点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500余人,每月工资达到2000元至4000元不等,其中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至少就业1人,月均工资收入2500元以上。

  李国周便是安置点水电管理员,因为双腿的伤不能外出务工,又干不了重活,邹里社区考虑到他的情况,便给他安排了水电维修的活干,每月1000元的固定工资,同时,李国伟还能在周边接揽一些水电活,每个月的收入平均能到2800元左右。“住上了好房子,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更不能拖后腿,相信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李国周说道。

  后记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三五”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第53期),向全国推广保山市隆阳区着力打造易地扶贫搬迁梦想家园的做法。隆阳区在实施邹里社区安置点建设时,坚持精准方略,通过“两个满意、五个强化、三项收益、五个一批”等措施,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脱贫”,真正打造了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梦想家园。

  记者曾多次来到邹里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采访,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邹里社区安置点的建设不仅仅只为搬迁而建,从安置点选址规划时就从长远处为群众考虑,就学、就医、就业方方面面,目的就是建群众满意的安置点,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愿望真正实现。也正是邹里社区安置点后续各项到位的管理和服务,让搬迁群众住得安稳,收入有了保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大家一致给安置点取名为“梦想家园”。(记者 张玉祥)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