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公布 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入选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通知》,确定将36个传统农业系统列入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云南有5处入选,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成功入选。
《通知》要求,列入预备名单的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保护规划,健全保护机制,强化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遗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遗产所在地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从预备名单中择优适时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申报。
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是以独特的河流型品种,肉、役、奶兼用为特色的水牛复合养殖系统。遗产地位于腾冲市18个乡镇,水牛养殖主要分布于槟榔江河谷一带,目前共养殖有4000多头水牛。槟榔江水牛在腾冲已有2000余年的饲养历史。
槟榔江水牛肉、役兼用,具有较高的产奶性能。槟榔江水牛的发现认定填补了中国没有河流型水牛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河流型水牛资源的格局。
腾冲自然环境优越,有大面积的草场和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槟榔江水牛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槟榔江水牛皮毛稀短,皮薄油亮,皮肤黝黑,头长窄,额凸,鼻平直,角基扁,颈细,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与沼泽型水牛在体型、外貌上有明显区别,与摩拉水牛相似。体高略高于沼泽型水牛,低于摩拉水牛;体重小于摩拉水牛和沼泽型水牛。腾冲各族人民对槟榔江水牛进行了驯化养殖,经长期封闭繁衍,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独特水牛种群。
槟榔江水牛在当地的生态循环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腹还田”是生产农家生态肥料的最主要来源,既充分利用了牧草秸秆,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肥料。
腾冲围绕槟榔江水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药用文化、加工文化和农耕文化习俗。其中,利用牛皮加工的腾冲皮影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腾冲目前已经形成了“种源基地+养殖基地+加工企业”的槟榔水牛完整产业链,形成了“牛(粪)—沼(沼气能源、发电)—肥(沼液、渣制有机肥)—烟、茶、中药等作物”的循环经济模式。(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