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保山频道 >> 要闻 >> 正文
家在青山绿水间 人行诗情画意中——龙陵县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侧记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4日 16:18:00  来源: 云南网-保山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家在青山绿水间 人行诗情画意中——龙陵县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侧记

  初春的龙陵大地,绿意盎然,阳光和煦。记者驱车穿行在山乡村寨,随处可见“家在青山绿水间,人行诗情画意中”的美丽乡村图景。

  近几年来,龙陵县遵循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的要求,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激活了村庄的内生动力,一个个亮丽的新农村展现在世人眼前。

  乡村换“新颜”

  走进龙新乡勐冒社区廖家寨,只见宽阔平坦的村道纵横交错,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排排绿化树点缀其中,整洁而干净。闲暇时,村民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文化休闲广场,有跳广场舞的,有打太极拳的,有使用健身器材的,小孩们在一旁追逐嬉闹,还有不少人在广场的休闲凳、湖畔水榭上闲聊或赏景,置身于田园美景之中。

  “过去,村里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村民们也不太讲究卫生。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的垃圾有专人清运,恶臭的污水不见了,家家户户院子里干干净净,门前都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村民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勐冒社区总支书记徐云顺说。廖家寨的变化,首先要归功于美丽乡村建设。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县不仅注重美化环境,还突出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具体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与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树立乡村新风、“六村共建”(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产业富民示范村、美丽宜居村、党建示范村),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共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让农村的环境更美丽、人民生活更幸福。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重点、难点,为解决这一难题,龙陵因地制宜,探索出“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自然村收集、村运、片区处理”两种垃圾处理方式,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场和64个乡村垃圾热解汽化炉,使得全县121个村(社区)实现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以贫困人口为主的村级清洁队伍逐步成立,全县1000多个自然村有了环卫组(爱卫协)、垃圾收集房(池、桶)、清运工具等,全县95%的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垃圾围村、垃圾入田、垃圾堵路、垃圾排河”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龙陵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全县30余万群众享受到生态红利。

  为了让龙陵的乡村绿起来、美起来,全县共完成营造林5.38万亩,退耕还林4万亩,持续发展经济林果产业,种植核桃51.3万亩、茶园10万余亩、褚橙1.1万亩、热区水果3万余亩,使得全县森林覆盖率升至70.08%。全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0个、省级绿色社区4个、省级绿色学校7所、省级环保教育基地2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19个、市级绿色学校33所,2017年6月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县。

  家门口挣钱

  如何做到既绿化美化环境,又帮助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龙陵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促进生态富民相结合,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多渠道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龙山镇杨梅山村是个距县城5公里的贫困村。该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机遇,实施了“远抓林果(核桃)、茶,近抓畜、游(旅游)、菜,打造县城‘大菜园’和康体休闲乐园”的发展规划,引导村民发展生态观光产业鼓胀“钱袋子”。全村种植茶叶645亩、核桃4861亩、红花油茶5036亩、草果1000余亩、蔬菜1500亩,其中野菜1000余亩,生猪存栏2400余头,土鸡存笼1万多只,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

  村子变美了,留住了村民,也迎来了商机。随着乡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一些村寨借助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外出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发展生态种养业和服务业。

  “没想到出去折腾了10余年,最终还是回家好挣钱。”杨梅山历经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城里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去年,村民段正军和妻子结束了10多年的打工生涯,回村创业。在林间放养土鸡100多只、旱鸭10多只,黄山羊和毛驴15只(头),种植香椿、椿头苞、刷把菜70多棵,在溪畔种植香菜20余平方米,培植起家庭“绿色银行”,让父母打理。他和妻子到县城开了家早晚点铺子,挣钱的路子多了,每年能挣10多万元。“每到野菜上市时节,城里人驾车到寨子里买野菜,在家就把钱赚了,野菜每小把2块到5块钱,土鸡每市斤18块,土鸡蛋1块2毛1个,菜好不怕路途远,好卖着呢!”小段的母亲说。

  横山村大塘子寨紧邻邦腊掌热矿泉旅游度假区,村民却没能早早吃上旅游饭。“因为以前村子又脏又乱,也没有统一规划。”村民杜家坤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村庄道路水泥(弹石)化、吃水清洁化、厕所卫生化、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人居环境绿色生态化,营造起“寨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居住环境,吸引了不少到邦腊掌热矿泉洗澡的浴客到这个天然“大氧吧”里游览观光,赏田园美景,感受农家新生活,寨里几家“农家乐”、农家旅馆游客爆棚,旅游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文化提“气质”

  初春的象达镇勐蚌村,好一幅美丽的乡村水墨画:晴岚迷蒙,远处的青山只留下一丝轮廓;宽阔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远处,掩映在绿树翠竹中的农家小院时隐时现,一些杜鹃花已经开出了鲜红色的花;几位村民在文化大院树荫下拉家常,几个小孩正在广场上的小汽车旁打闹。

  勐蚌素有龙陵的“香格里拉”之誉,森林覆盖率达90%,这里空气纯净湿润,山溪清澈。全村406户1522人,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有3条公路与外界相连,到滇西商贸重镇芒市仅1小时车程。

  美丽乡村建设,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近几年来,勐蚌村注重发掘、利用好村域特色资源,以经营村庄的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变景区、田园变景点、农业变商业,将风情和文化融入“山、水、村”中,将农村的“美丽资本”转化为生产经营的资本。引进2户龙头企业种植车厘子3000亩,建成年产虹鳟鱼150吨的养殖场1个;引进3户种养殖业大户带动村民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养殖栗果猪3000余头,黄山羊存栏4500只;扶持荞酒、荞面馃、栗果猪肉品加工厂(坊)10多家,吸纳350余户村民加入产业链上。建成农家乐5家、农家旅馆8户,开通了到域内的万亩天然牧场、万亩杜鹃花、勐蚌湿地、石笕槽、挂蜂岩等10多个景区(点)的旅游路线,培养“草根导游”12人,游客到勐蚌有景可览,有物可购,吃住无忧。

  龙陵县把域内内蕴深厚的原始遗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温泉养生文化、黄龙玉文化、抗战文化等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富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村容村貌,以广大乡村的生态之美和人文之美,彰显龙陵的独特魅力,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绿树环抱的勐糯镇大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傣族古老村落。漫步古道上,斑驳的石板路,仿佛诉说着昔日的沧桑;菩提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墙、非遗文化展馆、奘房、佛寺、藏经楼等竞展俏姿,道路两旁用竹篾(笆)装饰的傣族民居、竹楼式景观灯、清澈的景观池、袖珍的傣家“小客厅”(休闲广场)等交相辉映。墙面爬满藤蔓植物的傣家小院里,花萼竞秀、兰草溢香,穿寨而过的大寨河流淌着说不出的风情。河畔的大寨农家旅馆区域内,水车、古树、廊亭、竹楼、食肆、茶室、健身步道……既“古老”又“现代”,既“土气”又“时尚”。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寨在提升“颜值”,把美丽资本变成财富的同时,践行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凸显“文化气质”,尽情描绘乡村旅游的动人画卷。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激活了大寨剪纸、刺绣、染织和篾编“四大”传统工艺。大寨从事“四大”传统工艺的人员有100多人,他们用传统技艺编织着憧憬,美化着生活。一米傣锦80元左右,一个筒帕(挎包)30元上下,一套竹茶几(凳)200多元,都是走俏市场的旅游商品。杨新芬是大寨傣家染织的“大咖”,她设计染织的傣锦和筒帕,饰花缀纹活泼素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拜在她门下学艺的徒弟有20多人。(记者 雷华)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