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林业系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综合施策,打好“六张牌”解决“六个问题”推进林业生态扶贫,兑付生态补偿资金1.29亿元,兑付天然林停伐补助资金8280万元,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47亿元,投入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0余万元,直接促进受益贫困群众户均增加收入1.2万余元。
打好“摸底+识别”精准牌,着力解决“先什么”的问题
在“转走访”和“挂包帮”过程中,把精准识别挂钩村贫困户摆在首要位置。在扶贫摸底调查中探索推行“四走四看五讲五精准”工作法,即:走访贫困村干部了解村情民意,走访贫困户了解困难原因,走访富裕户了解致富经验,走访老党员征求脱贫致富良策;看贫困户房屋建设等居住状况,看贫困户产业发展等情况,看贫困户劳动力等状况,看贫困户收入支出等情况;讲明白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明白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讲明白脱贫的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讲明白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讲明白扶贫政策支撑和重点措施;以底数精准、数据精准、流程精准、识别精准、结对精准为标准做好贫困对象识别工作。先后6批次抽调干部240余人进驻挂钩村参与贫困户对象识别工作80余天,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702户8081人,做到让每一户贫困户在册并得到帮扶。
打好“党建+扶贫”堡垒牌,着力解决“带什么”的问题
以“两学一做”、基层党建巩固深化年、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等教育活动等为抓手,紧扣“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思路,采取“支部帮”和“党员带”等方式,依托“六小讲堂”(进村“讲”、入户“讲”、山头“讲”、地块“讲”、会议“讲”、党课“讲”),大力宣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党在农村利民惠民政策等内容,传递好党的声音,促进挂钩村党建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党建与扶贫“双推进两提高”。全市林业系统共到各挂钩村开展“党的声音进基层”宣讲活动46场次、4000余名党员群众受教育,在挂钩村建设13个、416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依托各工作队牵头组织挂钩村党员和致富能手参观了腾冲新岐村美丽乡村建设、腾鑫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永盛益民良种猪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和龙陵黄氏蜂业有限公司、赛芬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乡村单位,回村后召集挂钩村党员和致富能手开会进行认真研究并确定了发展思路,共引进种养殖项目11个,由党员带头示范引领贫困户养殖牲畜1.2余头(只)、发展种植业4万余亩、种植石斛120万平方米、养殖胡蜂9000余窝。
打好“林地+林木”报批牌,着力解决“住什么”的问题
支持好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发挥好林政工作职能,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征占用林地报批和易地扶贫搬迁林木采伐专用指标争取工作,主动对接汇报省林业厅,做到即报即批。2016年以来,全市上报易地扶贫搬迁使用林地项目71件并全部获批,面积8193亩,免收植被恢复费4636万元;同时向省林业厅争取易地扶贫搬迁林木采伐专用指标3.2万立方米,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占用林地林木可采伐、可销售的难题,为贫困户直接增收220余万元。林政工作有力支持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解决了易地安置中“伐”和“地”的问题。
打好“培训+技能”自力牌,着力解决“扶什么”的问题
始终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融合,紧扣“确保每户贫困户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目标要求,围绕“缺什么补什么、种(养)什么学什么”的思路,把发力点放在“强技术、提技能”关键环节,整合妇联、残联、畜牧、团委、林业、职业学校等资源,以养殖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养了大批“土专家”,用“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目前已在各挂钩村和非挂钩村开展各种养殖和实用技术培训1000余场次、5.2万余人次受益。仅林业部门就在各挂钩村和非挂钩村开展林科技术培训400余场次、2万余人受益。市林业局派出的工作队员,除做好所驻村的工作外主动深入各县(市、区)田间地头推广和培训林科技术40余场次、4100余人次。通过调查,培训过的贫困群众大多数通过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实现了增收致富,年人均收入增加2400余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缺技术、缺技能的“短板”。
打好“项目+资金”基础牌,着力解决“盼什么”的问题
全市林业系统在扶贫工作中,按照“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单位帮扶、干部捐助、群众自筹”办法,整合各种资源聚力帮助各挂钩村和非挂钩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的问题。目前已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整合林业各种项目资金帮助各挂钩村和非挂钩村修通防火通道128公里和农村公路71.4公里,架桥11座,发放节能灶4.3万台,安装太阳能3.6万套,完成饮水管道架设39.6公里,实施森林生态抚育和天然林停伐面积200余万亩,兑付生态补偿资金1.29亿元,完成陡坡地治理75处、4.6万公顷,有效解决了制约贫困村发展的基础投入问题,为贫困群众致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除林业部门配套项目资金外,累计为贫困村向上争取到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0余万元。
打好“生态+产业”长效牌,着力解决“靠什么”的问题
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吃透涉林扶贫政策,积极推动产业发展脱贫,重点发展以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天然林停伐、退耕还林、农村能源、生态护林员等生态和经济兼容林业生态产业,让贫困群众长期受益。目前全市林业系统已在各挂钩村和非挂钩村发展以核桃、坚果、红茶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187万亩,规模种植石斛430万平方米,糯橄榄6.2万亩,养殖胡蜂2.67万窝,以养牛、养猪、养鸡为主的林下养殖产量达24.2万吨,林下种植61.9万亩,野生菌人工促繁7600亩,实现年销售收入49.6亿元;完成生态护林员聘用1264人、兑现资金1664万元,兑付天然林停伐补助资金8280万元,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47亿元,实施农村节能改造3.7万户,直接促进贫困群众户均年收入增加1.2万余元,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增收难的“瓶颈”制约。
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