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山频道/ 要闻
保山:社会保障“兜底” 百姓幸福“有底”
2018-06-28 10:55:28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负担减轻不少,生活踏实许多,日子有了盼头。”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建云家自成功申请办理低保和临时救助后,生活压力已经明显减轻。

 今年49岁的李建云,家住昌宁县田园镇新华社区,丈夫去世多年,女儿在昆明经贸外事职业学院读大二。自从丈夫去世后,李建云一人靠打工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女儿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当地党委、政府把李建云家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双重享受政策,并为她们家申请到了“雨露计划”临时救助项目,让她轻松不少。“现在,政府和亲戚的帮助,为我减轻了许多负担,等女儿毕业了,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李建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对李建云家进行社会救助,是昌宁县实施社会保障的一个缩影。社会保障是助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

 昌宁县民政局局长施学荣说:“近年来,昌宁县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紧盯重点群体和特困人员,强化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力争做到对象、措施、成效“三个精准”,确保不同层面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和保障,更好地服务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为确保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和无法脱贫群众“应保尽保”, 昌宁县强化兜底保障,助力脱贫攻坚。今年,该县争取第一批省级社会救助资金8589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500万元,截至目前,发放社会救助资金2274.96万元。2018年的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将由每人每年328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800元,超过脱贫线每人每年3400元的标准400元。同时,该县还实现了2014年以来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24户87326人的医疗救助“全覆盖”,累计救助11283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748.25万元。

 走进昌宁县中心敬老院,有的老人正在玩扑克牌,有的围坐在一起聊天、缝鞋垫,还有两位工作人员在给几位老人理头发、剃胡须……一个个温馨的场面,让这里充满了家的感觉。

 在敬老院的院子里,我们见到了朱卫廷和杨莲珍老两口。朱卫廷今年66岁,杨莲珍67岁。杨莲珍从小患有重病无法劳作,和朱卫廷结婚后也没有孩子,年轻时两人就靠朱卫廷种田种地,偶尔在寨子里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随着年岁增加,朱卫廷身体状况日渐不好,腿脚不便腰椎也不好,丧失了劳动能力。民政部门了解到情况后,协同社区动员老两口住进了敬老院。

“我们来这里一年了,自从来到这儿,生活有了保障,我们感觉非常幸福。敬老院的领导和服务员很关心我们,小病就给我们拿药,大病就送我们去医院。我来到这儿以后,住了3次院了,医药费全部都是敬老院去结,我们一分钱也不用出。”说起来到敬老院后的生活,杨莲珍充满了感激。

“主要是党的政策好啊!我们这些孤寡老人在敬老院有说不完的高兴,说不完的幸福!”80岁的杨学英接过话聊了起来,“我们在这里不愁吃、不愁穿,还有人照顾,很享福、很安心。”

“敬老院里除保证他们的吃、住、行、医、养和安全外,平时还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后,敬老院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老人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安慰,让这里的老人们安享晚年生活。

 记者 李洪才(保山日报)

责任编辑: 杨茜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