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山频道/ 要闻
梦,在热土上延伸
2018-06-06 11:08:33   来源:云南网-保山日报
分享至:

  如何让水利水电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奔小康”?这是移民工作的目标,也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昌宁县是小湾水电站建设工程第二大淹没影响县,涉及两江四岸4个乡镇、17个村、130个村民小组。淹没澜沧江56公里、黑惠江23公里,水库淹没处理总面积48.22平方公里。

  从2008年第一批移民落户昌宁县湾甸乡大城村至今已整整10年。“十年弹指一挥间”,湾甸移民10年间的情况怎么样?过得好吗?与本地村民相处融洽吗?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来到昌宁县湾甸乡,去听去看去感悟。

  自1993年小湾移民工作启动以来,昌宁县针对移民这项工作政策性强、程序性强、群众性强、时效性强等主要特点,将小湾移民分为淹没区、失稳区、影响区一期、影响区二期“四个批次”实施搬迁安置,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2.14亿元,搬迁安置移民1284户5225人。

  他乡是故乡

  湾甸乡年平均气温22.2℃,年降雨量882.6毫米,素有“天然温室”之称,适宜种植甘蔗、香料烟、冬早蔬菜、热带优质林果等作物。全乡辖1个农村社区、4个村委会、66个村民小组,有汉、傣、彝、回、苗等12种民族。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想必这是所有移民感同身受的事。2008年到2014年,从昌宁县珠街、大田坝、耈街、漭水,相继搬迁安置移民1284户到湾甸乡。当这些村民就要永远离开故土奔赴新乡时,村民相拥而泣,泣不成声,那万千情绪是对故土的难离之情。事隔多年,大多移民回忆起撤离的那一刻时,心情仍不能平复,但往事只能定格在心间,生活还需向前。

  2012年,李斌华全家从珠街乡子堂村迁到湾甸乡上甸村,是2008年继大城移民之后到湾甸的第二批移民。6年多来,主要种植香料烟、蔬菜、包谷等,年收入8万多元。他说,如果不是搬来湾甸,他家的生活估计比现在艰难,两个娃娃读书也会成问题,现在,两个娃娃就要高考了,到时考上大学,花销肯定不少,但只要坚持几年,等他们毕业工作了,日子一定会更好。

  在上甸移民新村采访时,记者碰到在香料烟调制棚里忙碌的宋佳飞。攀谈起来,才知他也是从珠街乡搬迁来的湾甸移民。宋佳飞告诉记者:“我家种了10亩蔬菜,今年行情好,每亩8000多元,仅这一项就有8万多元的收入。此外,还种植香料烟5亩,每亩4000多元,收入2万多元,如果是正季烟,收入就不止这个数了。加上包谷收入的6000多元和打零工的收入,年收入达12万多元,比在珠街时的收入翻了4倍多,这在原来是想都不敢想。”

  2017年,宋佳飞花12万多元,购买了一辆小轿车。在宋佳飞他们二组里,已经有移民新购了10多辆车。聊天时移民有一句话的大意是这样,“故乡让我们回忆,新乡让我们有了梦想,湾甸不是他乡是故乡!”。

  新乡识新友

  今年48岁的保金荣,是湾甸乡原生傣族村民,目前经营着一家特色小餐馆。当问及移民情况时,他毫不忌讳的说:“移民开始来时,确实心里不爽。一是一时来了那么多移民,村民觉得移民来争地争水占地盘,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节奏。二是年轻的移民经常闹事打架,影响了当地的治安,给原生村民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几年下来,我们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保金荣话锋一转说道,“移民吃得苦,每天早出晚归地劳作,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很多移民买了小轿车和货车。还有就是移民很聪明,带来了许多新的种植方法,我们都跟他们学。现在,很多本地人都和移民成了朋友。”

  移民由起初的不受欢迎或受排斥,最后与原生村民成为好友、故交,有的还成了亲家,这在湾甸已是相当普遍的事了。目前,仅湾甸大城,移民与傣族通婚的有5对,彝族与本地汉族村民通婚的有8对,与永德、施甸通婚的有11对,融和的亲情网已建立起来。

  支部是我家

  移民的变化与他们的主心骨——党支部的工作密不可分。

  湾甸上甸社区党总支书记李金华介绍,上甸社区党总支下设6个支部,其中移民3个支部,13个党小组,139名党员,搬迁到湾甸后新发展党员8名;湾甸大城村民小组三、四组有党员33名,设有1个党支部,2个党小组,到湾甸后新发展党员5名;湾甸下甸大树村民小组二、三、四组有党员22名,搬迁后新发展党员3名。在移民中,党员是移民信任和看齐的对象。

  许多移民刚迁来时,水田、山地没有在“老家”时的多,加之气候炎热适应不了等原因,许多移民情绪十分低触。李金华想,心定了才能安居。于是,他和支委商议后,通过走访移民、调查摸底、召开支委会和党员大会等方式,针对移民出现的情况想对策找方法。但想来想去只有一条——党员带头作榜样,融入当地发展带头致富。通过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开展“一帮一”“一帮多”结对方式,并给党员量身定做带头发展产业、钻研技术、带领群众致富的专项目标,让党员把先进性体现在带动产业发展、体现到增收致富的具体行动中。

  现在,不论是社区党总支委员,党支部委员,还是普通党员,没有哪一个不是致富带头人或家庭和谐的标兵。在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下,移民群众抛开了怨气和不满,全部心思投入到了生产生活中。在移民党员的动员、带动和鼓励下,移民看清看准热区优势,安心规划着自己的未来。移民群众有的开始和当地村民租地种辣椒、苦瓜、豆类等蔬菜,有的建仓库帮外地客商收集所需物品。几年过去了,移民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一位原乡居民说,在湾甸,只要是能赚钱的事,就会有移民的身影。看着移民一户户又勤劳又能干,生活越来越好,当地的村民再也闲不住了,和移民开始了致富“赛跑”。

  截至目前,湾甸共投入资金3358万元,实施了8个土地整理和田间道路、沟渠建设等生产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717万元,实施了11个文化广场建设和学校、卫生院改扩建工程等公益事业建设;举办了16场次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移民与当地居民团结、交流、融合。同时结合热区特点,抓实大棚蔬菜、甘蔗、香料烟等热区作物种植技术培训,共培训95场次,3500多移民的农技水平得到提高,围绕热区产业实际,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发展壮大以大棚蔬菜为主,香料烟、粮食作物为辅的热区经济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如今,湾甸移民生活“有人帮”,困难“有人访,心声“有人听”。他们的生活一天一个样,心里乐呵着呢!

  记者 龙海金

责任编辑: 赵黎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