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网上截图
春天的善洲林场。郭金灿摄
初夏,从云南保山市驱车两个半小时,才抵达百公里之外的善洲林场。一路上,我在静静思考,在以奇诡的自然风光名满天下的彩云之南,在拥有无数人神往的高黎贡山和怒江大峡谷的滇西,树,应该是见得不能再多的东西了。为什么杨善洲——一位退休后种树的老干部,能够赢得举国上下景仰?
这一趟行程,我终于明白了。
汽车在杭瑞高速公路上疾驰半小时,自蒲缥收费站驶入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地界,在蜿蜒的县道上过施甸县城,向更远的山中林场进发。双眼紧盯着窗外,害怕错过美景。可惜,道路两旁的大山,大多植被稀疏,红色的黄色的土壤裸露在外,就像“瘌痢头”。同行的朋友说,这些大山原本是原始森林,后来大炼钢铁、烧柴做饭都给砍掉了,至今都很难恢复。
再前行20分钟,才见到一路上不停寻找的绿色,终于进入善洲林场了!
当地人都尊称杨善洲为“老书记”。瘦弱的老书记,1988年从保山地委书记任上退休,那一年,他63岁。没有享受一天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便带着二三十人来到海拔2000米、满目荒芜的大亮山高处,自己动手搭建四处透风的窝棚,开始种树。这一干,就是30年。
如今,林场面积已达5万多亩,另外有800亩茶园,300多亩果园,发展保护水源316处。大亮山林场的建设使周边80多个自然村受益,除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烧柴、割草等问题,粮食亩产也提高了两倍多。这里动植物的多样性正在慢慢恢复,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护。2010年春,云南大旱,许多地方饮水困难,大亮山附近的群众依然享受着从大亮山流下来的清泉。
巧的是,此行见到了跟了杨善洲30年的老场长自学洪。带着草帽、身着绿军装,73岁的老场长精神矍铄,点起一根香烟,语调平和地向我们诉说当年和老书记一起种树的艰难岁月。老场长已退休多年,曾是杨善洲事迹报告团成员,走遍全国各地,讲述老书记的故事。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仍担任杨善洲干部学院的客聘教授,向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们讲述着那段永远无法忘怀的故事。
站在山巅,看着无尽林海覆盖的大山,真不敢相信:30多人,30年,竟然创造出这样的人间奇迹!
善洲林场之行,虽然匆忙,但心灵的震撼永远不会消失。
感慨于老书记的清廉:妻子、女儿都留在农村,没有享受到他的一丝“树荫”;20万元奖金中的16万元捐给了学校、林场和困难家庭,仅留下4万元给跟自己吃了一辈子苦的妻子。
感慨于老书记的大爱:2008年11月11日,在大亮山林场施甸办事处会议室里,杨善洲将辛苦20年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并拒绝了10万元奖金。
更感慨于老书记的执着: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在那样一个极度艰苦的环境,他如何能带领一群人坚持下来?
引用几句流传于世的老书记生前格言,朴素而感人——
“我在保山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前就有改造荒山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时间了却我种树的心愿了。”
“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不相信这山绿不起来。”
“在大亮山上白天栽树,晚上烤火,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吗?”
返回的路上,再次仔细打量满眼的大山;回北京的飞机上,仔细俯瞰下面的大地,心中升腾起一股对老书记的崇敬之情。杨善洲精神的可贵,在于其中饱含的信仰与坚持。这一方水土的绿色,不正是美丽中国在广袤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吗?
记者 胡继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18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