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山频道/ 要闻
云南昌宁:小茶叶“大作为” 千年茶乡幸福长
2018-05-16 16:26:47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初夏时节,穿行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各地,处处可以闻到茶叶的清香;洁净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将一片又一片绿意盎然的茶园有机联结,构成一个个茶海里的迷宫;时时处处可见茶人忙碌的身影,幸福的笑声回荡在千年茶乡大地。

发展茶产业,是近年来昌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的惠民产业;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积极探索的生态产业;是激活一池“春水”,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的高效产业。

到2017年末,昌宁县共有茶园面积31万亩,其中生态茶园26万亩,干茶总产量2.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22亿元,茶农人均收入3826元。

小茶叶也有“大作为”

已是夏初时节,昌宁红集团公司团树分厂门前热闹非凡,拖拉机、摩托车停满了门前的广场,大袋小袋的茶叶堆积成山,茶农们正抢着最后的时机,采收CTC红碎茶原料鲜叶,努力与自然、与市场“抢”更多收入。

昌宁县温泉乡五石美村小组的熊世伟也用摩托车运来了一上午采摘的100多公斤鲜叶。

看着与自己一样耐心排除等待交售鲜叶的人们,熊世伟由衷地说:“这个CTC红碎茶生产线确实好,要是没有这个CTC,每年我们就要少收入2、3万元。”从昌宁红集团公司团树分厂建成投产后,熊世伟便常年在基地务工。

“我还在厂里打工,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左右,每年打工收入大概两万多。”熊世伟说,家门口建起CTC茶厂后,一年能有5万余元的收入。

“CTC红碎茶不仅优化了昌宁县茶叶的产品结构,还可直接带动茶农增收。”团树分厂厂长杨凤昌一边与茶农打着招呼,一边维持着交售秩序。

“CTC生产线对鲜茶要求不太高,产品的原料,大多是茶农因劳动力原因无法及时下树的老茶叶,可以说是‘废物利用’。同时,CTC生产线生产速度快,从鲜茶到成品只需2个小时,只要原料充足,每天可加工50吨鲜茶。”杨凤昌说。

据了解,目前,昌宁红集团公司团树分厂每年支付鲜叶款100余万元,解决了周边上千户的鲜茶收购加工问题。CTC红碎茶厂固定用工附近村寨茶农20余人,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也是农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的又一来源。

“昌宁红茶产业的发展除了助推当地脱贫攻坚,对滇红走出云南走向国际也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稳荣介绍,集团是省人民政府表彰的“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先进龙头企业”和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二十强企业。公司覆盖昌宁县 25 万亩优质茶园,涉农数量达 1 万户20万人以上。2017年在昌宁境内收购茶叶鲜叶8627吨,加工生产干茶1895吨,收购干茶1883吨,支付各种茶叶原料款5108万元。

有规模才能有影响力。近年来,昌宁县着眼于全国乃至全球茶业发展的大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培育大龙头、争创大品牌,重构现代化茶业发展体系。

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接过了昌宁红茶的传承责任,所生产的红茶产品畅销国内,远销东南亚、欧洲、澳洲,是国内最大的红碎茶生产加工企业;国内普洱茶的行业龙头龙润茶业集团也在昌宁建起了普洱茶生产线,所有的龙润普洱生茶均在昌宁生产加工;全县共有28个企业获得QS认证企业,“尼诺”、“勐鑫”、“雪兰”、“漭水源头”等品牌走俏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美国、俄罗斯等,并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

“昌宁有好山好水好空气,具有最好的优质茶生产条件,只要在质量安全和市场营销上下足工夫,昌宁茶的春天就不会远。”田稳荣信心十足地说。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昌宁县实现干茶总产量2422.06万公斤,茶叶综合产值22.3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3826元,昌宁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责任编辑: 杨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